表 1.
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临床前实验中对电刺激方式、电极材料、参数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临床疾病模型 | 电刺激参数 | 电极 | 动物模型 | 实验结论 |
| [38] | 周围神经损伤 | 20 Hz,0.1 ms,5 V,1 h | 双极钩状电极 | 小鼠,坐骨神经切断-缝合模型 | 经皮电刺激与直接电刺激对成年小鼠坐骨神经功能恢复有相同的促进作用,显著优于单纯轴突切断后缝合 |
| [54] | 周围神经损伤后异体移植修复 | 20 Hz,0.2 ms,1 h/d,0/3/6/9/12 d | 植入式薄膜无线神经刺激器 | 大鼠,坐骨神经横断后移植40 mm的同种异体神经 | 持续6 d治疗性电刺激对功能恢复最为有效 |
| [43] | 周围神经损伤 | 16 Hz,0.1 ms,0.5 mA,10/60 min | 不锈钢304钩状电极 | 大鼠,坐骨神经切断-缝合模型 | 10 min电刺激与60 min方案促进效果相似 |
| [42] | 周围神经损伤 | 16 Hz,0.5 mA,10/60 min | 不锈钢钩状电极 | 小鼠,坐骨神经切断-缝合模型 | 10 min电刺激能够加速轴突再生并促进功能恢复 |
| [55] | 周围神经损伤后自体移植修复 | 20 Hz,0.1 ms,3~5 V,1 h | Cooner铜导线末端 | 大鼠,腓总神经切断后移植对侧腓总神经 | 单次电刺激能够促进自体神经移植后的轴突再生;延迟电刺激的效果有限 |
| [37] | 周围神经损伤 | 25 Hz,0.1 ms,2~3 V,30 min,每周5次,持续6周 | 植入电极/经皮电刺激 | 大鼠,单侧坐骨神经挤压伤 | 植入电极组的大鼠较经皮电刺激组神经功能恢复更快 |
| [39] | 周围神经损伤 | 20 Hz,0.1 ms,9 V,30 min/d,持续20 d | 点接触电极、1/4环接触电极、整圆接触电极 | 小鼠,坐骨神经切断-缝合模型 | 点接触组与1/4环接触组均能够促进坐骨神经再生,且较全接触组机械损伤小 |
| [56] | 周围神经损伤 | 20 Hz,0.3 ms,1 h/3 d,持续2周 | 植入式袖状电极 | 小鼠,坐骨神经切断-缝合模型 | 重复电刺激无法提高肌肉神经再支配恢复率,并导致反射亢进 |
| [44] | 周围神经损伤 | 5/100 Hz,0.2 ms,30 min/d,持续7 d | 经皮电刺激 | 大鼠,单侧坐骨神经挤压伤 | 经皮高频电刺激具有促进运动神经再生的潜力 |
| [40] | 周围神经损伤 | 20 Hz,0.2 ms,2.5 V,1 h | 植入式神经刺激器 | 大鼠,坐骨神经挤压伤/坐骨神经切断-缝合模型 | 植入式无线刺激器对损伤的周围神经组织有治疗作用,适宜临床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