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BPD营养评估与监测
项目 | 住院期间 | 出院后 |
备注:生化指标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血清铁蛋白、前白蛋白、钙、磷、骨碱性磷酸酶、25(OH)D等。体格发育指标可采用百分位数法、标准差或Z值法。Z=体格测量值-同年龄同性别中位数/标准差(SD)。 | ||
参考标准 | ①宫内标准采用Fenton 2013(22~50周、横向、性别,https://live-ucalgary.ucalgary.ca/resource/preterm-growth-chart);②院内标准采用生长计算器[63](百分位、纵向、胎龄、性别,https://www.growthcalculator.org/);③院内标准采用Intergrowth-21st标准[64](37~64周、纵向,https://intergrowth21.tghn.org/) | ①采用Intergrowth-21st标准[64](37~64周、纵向,https://intergrowth21.tghn.org/);②2016 WHO儿童生长标准(40周后、性别、年龄,https://www.who.int/childgrowth/standards/en/);③2018中国九市标准[65](性别、年龄) |
监测纵向生长速度 | 纠正年龄至足月前参照正常胎儿宫内生长速度(不同胎龄生长速度参见表 3[62]),目前普遍接受的宫内生长速度为每日15~20 g/kg[63] | ①纠正年龄至足月后6个月的生长速度可以参考表 4[62];②参考WHO 0~2岁足月儿纵向生长数据(https://www.who.int/childgrowth/standards/en/),建议早产儿高于此标准 |
监测与评估频率 | 体重(kg):每天测量1次至28 d或停静脉营养,之后每周测量1次;身长(cm):每周测量1次;头围(cm):每周测量1次 | 至校正年龄1岁:建议每月1次;1~2岁:2~3个月1次;2~3岁:3个月1次; > 3岁:半年1次 |
生化指标 | 根据病情选择1~2周监测1次 | 在临床表现评估基础上,选择监测项目 |
体成分评估 | ①皮褶厚度;②身体指数:如身长的体重、BMI[体重(kg)/身长(m)2]和Ponderal指数[体重(g)/身长(cm)3×100];③双能X线吸收;另外还有排气量体积描记法、生物电阻抗、磁共振等[66] | ①皮褶厚度;②身体指数:如身长的体重、BMI[体重(kg)/身长(m)2]和Ponderal指数[体重(g)/身长(cm)3×100];③双能X线吸收;另外还有排气量体积描记法、生物电阻抗、磁共振等[66] |
喂养膳食评估 | 可选用新生儿口腔运动评定量表(Neonatal Oral Motor Assessment Scale, NOMAS)[67]、早期喂养技能评估(Early Feeding Skills Assessment, EFS)[68]等。同时评估喂养途径、奶量、奶类、喂养频次、吃奶时长,并计算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 | 可选用新生儿口腔运动评定量表(Neonatal Oral Motor Assessment Scale, NOMAS)[67]、早期喂养技能评估(Early Feeding Skills Assessment, EFS)[68]等。同时评估喂养途径、奶量、奶类、喂养频次、吃奶时长,并计算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