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56岁,因“发热半个月,腹胀7 d”于2019年5月入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否认皮肤瘙痒,咳嗽、咳痰,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既往糖尿病病史8年,血糖控制可;有土霉素过敏史;吸烟史20余年(已戒20年),饮酒史30年;近期无旅游史,无不洁饮食,未食用生冷海鲜食物。查体:ECOG评分3分,一般状态差,无贫血貌,皮肤及巩膜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骨压痛阴性,双肺底呼吸音弱,心脏查体无明显异常,腹部膨隆,肝脾肋缘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WBC 66.6×109/L,嗜酸性粒细胞22.25%(14.82×109/L),HGB 158 g/L,PLT 20×109/L;肝功能:谷丙转氨酶39 U/L,谷草转氨酶48 U/L,总胆红素73 µmol/L,直接胆红素39 µmol/L,白蛋白26 g/L;呼吸道病毒、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降钙素原(PCT)等感染相关检验阴性,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筛查阴性。浅表淋巴结超声可见颈部、腋下及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1.3 cm×0.6 cm,皮髓结构尚清)。CT示“双侧胸腔及腹腔中等量积液,肝脏脾脏不大,腹主动脉旁、腹腔内见多发淋巴结影(0.4~1.4 cm)”。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增生明显活跃,原始粒细胞比例增高(0.175),嗜酸细胞比例明显增高(0.325),其中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占0.065,粒细胞颗粒明显增多;红系增生活跃;淋巴细胞比例减低,形态正常。骨髓活检病理: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例增高,幼稚细胞易见,嗜酸细胞多见,网状纤维染色MF-2级灶性。骨髓免疫分型:异常髓系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4.52%,主要表达CD34str、CD33、HLA-DR、CD123、CD7、CD11bdim、CD25,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占28.1%)。髓系/淋系肿瘤融合基因筛查:BCR-ABL1等32种融合基因阴性。二代基因测序未检出RUNX1、DNMT3A、TET2等111种髓系/淋系肿瘤相关基因突变。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FGFR1基因重排占94.5%(图1),PDGFRα、PDGFRβ及JAK2基因重排阴性。染色体核型46,XY,-7,t(8;13)(p11.2;q12), + der(13)t(8;13)(p11.2;q12)(?)[18]/46,XY, t(8;13)(p11.2;q12)[2]。RT-PCR及直接测序证实ZMYM2-FGFR1融合基因阳性。临床诊断: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FGFR1重排的髓系肿瘤。
图1. 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FGFR1 基因重排阳性.

A:双色FISH检测正常细胞,显示为红绿融合信号;B:双色FISH检测患者细胞,可见1R1G1F(R为红色信号标记5′FGFR1,G为绿色信号标记3′FGFR1,F为融合信号)即FGFR1基因重排阳性
2019年6月予去甲氧柔红霉素(10 mg/m2,第1、2天)联合地西他滨(20 mg/m2,第1~5天)化疗,患者发热、腹胀症状迅速缓解,浆膜腔积液消失,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下降(化疗结束第10天骨髓嗜酸性粒细胞10%,原始粒细胞比例0%)。化疗结束第22天,患者再次出现发热,血常规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骨髓嗜酸性粒细胞0.220,原始粒细胞比例0.015,考虑治疗无效。于2019年7月行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子供父),预处理方案为地西他滨+改良BU/CY(白消安/环磷酰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回输供者CD34+细胞3.11×106/kg,单个核细胞6.30×108/kg。移植后14 d达细胞遗传学缓解,180 d达分子生物学缓解。随访至移植后18个月,仍为分子生物学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