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口腔医学教材是课程思政融合育人的重要载体,新时代口腔医学专业教材建设是每一位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如何把课程思政融入到口腔医学专业课程的讲授与实践之中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培训、教学评价等方面论述了课程思政与口腔医学专业教材和课程融合育人的方法,从课堂讲授、临床实习、校园文化、社会活动等方面分析了课程思政与口腔医学专业教材和课程融合的路径。
Keywords: 教材, 课程, 口腔医学, 课程思政, 人才培养
Abstract
Stomatology textbooks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ntegra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reparation of textbooks for the stomatology specialty in the new era is an important issue of concern for administrators and teacher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instruction and practice composnents of academic courses on stomatology is an important issue to be resolved. Herein, we introduced the signific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laborated on the method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tomatology courses and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rriculum design, textbook compilation, teacher training, teaching evaluation, etc. We analyzed the different way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tomatology courses and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clinical practice, campus culture, social activities, and some other aspects.
Keywords: Course materials, Curriculum, Stomat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高等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思政教育应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在培养过程中的每一门课程教材,专业课程教材编写要体现出教育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系统的高校教材管理办法[1],在确保高校教材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基础上,分别从管理职责、教材规划、教材编写、教材审核、教材选用等方面保障高校的教材自主选编权,体现教材的国家事权性。教材建设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体现国家意志,落实国家事权,服务国家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一个“根本问题”;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他又明确提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立足于解决这些问题,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明确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融合育人的基石,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全国所有高等院校、所有专业、所有学科、所有教材中全面推进,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健全课程思政的融合推进机制,建立全员全程立德树人的大格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贯彻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3],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战略举措。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要培养健康中国、健康口腔的实践者和奉献者,如何把课程思政融入到口腔医学专业教材的编写和课程的讲授与实践之中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高等院校教育要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通过科学的教材规划、课程设置和机制激励,探索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融合方法和推广路径。
1. 课程思政的内涵
过去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实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这种单一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4]。从教师到学生,都感到教学方式传统单一,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育人效果不是很理想。在现今多元价值相互渗透、交织的复杂社会背景下,单纯或过度依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亟需发挥多学科全课程、全方位育人[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6]:“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等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思政教育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推进思政工作融入到专业教材-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中指出:“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结合专业特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2],全面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展。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多学科全课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形式将各学科各门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同标,形成协同立德树人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新时代的教育理念[3]。加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国家意识形态的战略高度出发,从高等院校“育人”本质的要求出发,深入发掘各学科各门专业课程教材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等院校教育的全过程。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中,深度挖掘所有课程的德育资源,最终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路径。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它注重坚持以德施教、以德立学、以德立身,始终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历史观、国家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当代人才[7]。课程思政是解决高等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的根本举措。作为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和我国高等院校的共同使命,能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培养合格建设人才和可靠接班人,能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健康中国伟大战略的实施凝聚人才、培育人才、输送人才,是衡量一所高等院校教育水平最重要的指标。课程思政是高等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课程思政的结构是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是从国家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新体系,实现教书育人理论探索与教育实践相统一的战略选择和现实途径,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展的新目标与新方向,彰显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内涵,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8]。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不仅要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医德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还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和人格态度潜移默化地去影响每一个课堂上的学生。医生不仅是一份自己谋生的职业,更肩负着人类“救死扶伤”的天职。教师不仅需要营造课程思政的环境与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需要通过典型案例式、探索研究式、启发讨论式等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总结,以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上海交通大学张志愿院士以“小牙齿,大学问”为主题,在课堂上鼓励同学们牢固树立专业思想,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夯实基础,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地为患者带去福音。首都医科大学王松灵院士结合自己的成才经历,从求学到工作,几十年来执着于一个目标——做个好老师,做个好医生。教导学生在专业领域的严谨和探索,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和创新,对学生的耐心和关爱,凸显了一名优秀教师的品质和大师风范。
2. 课程思政与口腔医学专业教材和课程融合育人的方法
专业教材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亦为专业教材注入灵魂,使之更加鲜活生动。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有利于拓展专业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提升专业教育的温度[3, 9-11]。课程思政所展现的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创新思维,课程思政融合的重点在课堂[2],它强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而且在课程思政融合的具体过程中,也需要以创新思维催生新思路、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发展推动新方法、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实现新时期立德树人的创新发展。课程思政如盐在水,应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把课程思政全面融入高等院校口腔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之中。
2.1.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设立课程门类、规定课程类型、安排课程顺序和分配课程学时,并规定课程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合理的课程设置指课程的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方法和前沿。课程设置应以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学生实际、学科特征的基本价值单元[12]。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计划中的集中体现。深入挖掘各门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使各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同标。我国口腔医学课程设置经过60年的发展,从最初设置的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内科学等3门课程,到现在设置的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口腔生物学、口腔临床药物学、口腔材料学、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粘膜病学、口腔正畸学、儿童口腔病学、口腔预防医学、口腔种植学、口腔医学人文等16门课程。空军军医大学设立“口腔医学史”“口腔医疗服务学”两门选修课[13],把中华传统文化、口腔医疗职业道德、口腔医疗团队建设、病人满意度的评估直接引入课程教学。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四川大学开设的“口腔医学导论”被列为省、校级思政榜样课,以挖掘口腔医学专业课的红色元素,充分发挥专业课的思政育人功能。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开设“医学生生涯规划”“口腔医学人文”课程,从人文素养、艺术修养、管理人员内化提升等多角度,多措并举,推动思政建设,确保教书育人全覆盖。
2.2. 教材编写
高等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思政教育应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在培养过程中的每一门课程教材,专业课程教材编写要体现出思政教育的目标。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材体现着国家意志,承载着民族记忆,凝聚着人类智慧,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和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统编口腔医学专业教材更是如此。国家事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高等学校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是统筹指导管理全国口腔医学专业教材工作的专家组织机构,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口腔医学专业教材建设工作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和《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以及“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等的相关文件,以高质量的口腔医学教材体系推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和思政体系的高质量创新发展,坚持本科为本、四个回归的高等医学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创新型本科人才,人民卫生出版社(以下简称“人卫社”)于2021年7月21日成功举办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口腔医学教材建设战略研讨暨第八轮口腔本科规划教材总结宣传会议”。会议中指出,人卫社自1957年出版3本口腔教学大纲以来,历经60多年传承创新,构建了口腔医学本科、研究生、住培、专培、高职和中职系列教材体系,以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口腔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了我国口腔医学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和思政体系的“五位一体”创新发展。新时代口腔医学教材的传承创新必须坚守国之大者,勇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充分发挥教材评审委员会的政治引领和学术权威,审核把关作用。作为教材的编委,必须深刻认识教材的国家属性,代表党的意志;构建符合新时代需求创新奉献的编者团队;坚持学科体系的不断优化、创新和发展;实现口腔医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加强纸数融合,创新数字课程;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精品教材,构建高质量教材体系,为祖国写出新时代的优秀教材,为培养卓越口腔医学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
新时代口腔医学教材的编写应注重深挖学科专业的红色元素,赓续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将中国人在学科发展中的杰出人物和杰出贡献编写进教材,体现党的领导对口腔医学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以及中国口腔人为世界口腔医学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提出的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中国经验,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专业课与思政教育融合育人的效果。
整体性原则、基础性原则、思想性原则和时代性原则是教材编写的四大原则。分别是整体性原则力求内容、目标和要求等方面的完整;基础性原则力求强调内容的基础性;思想性原则力求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时代性原则力求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教材编写的内容要突出学科特色、体现科技成就、反映研究成果,力求具有“新、特、深、精”的特点;同时要涵盖本学科的主要内容,教材编写的深度和广度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适应相应层次的培养目标,避免教材内容与课程内容之间相互脱节。深入挖掘各门教材的育人价值,以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了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培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高质量高素质医学人才,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增加《口腔医学人文》[14],并邀请上海交通大学邱蔚六院士担任主编。《口腔医学人文》出版后得到了全国口腔医学院校的高度评价和积极使用,邱蔚六院士还组织了首届师资培训班,对提高师生的政治素养、人文修养、思想品德、医德教育、医患沟通和教学能力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2.3. 教师培训
学校的主要责任是教育,教育的关键在课堂,课堂的灵魂是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通过教师培训启发和开拓了青年教师如何做好课程思政的思路,特别是提高青年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水平。教学团队的建设围绕提升育人能力而展开,可在满足课程思政建设要求[15]。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制订合理的建设机制,真正将“课程思政”落实,打造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课堂。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举办“课程思政系列研讨会”专题讲座培训教师,从课程思政内涵、建设目标、核心内容以及如何具体实施应用加以辨析和深化,全方位地提高老师们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全面推进全员育人的格局建设;并编制了《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学习参考材料》供全体教师参考学习,真正将“课程思政”落实,打造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课堂。
2.4. 教学评价
课程思政实施中,必须深入贯彻和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文件精神[16]。高等院校要通过对课堂的教学评价激发任课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需要考虑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专业伦理以及行为示范四项因素,着力从教师主体、教学过程与学习效果三个维度,明确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标准[17]。要合理规划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与专业教育评价的占比,将以往过于偏重专业教育评价转变为专业教育评价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并重,明确将育人要求纳入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把教书与育人的要求转化成自觉行动,勇于担当责任。可以通过举办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基本能力评比,教师们通过设计元素中经典著名人物的事迹、教学操作视频、教学训练模型及临床病例等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医德医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严谨的科学态度出发,牢牢抓住课堂育人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使各学科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同向同行,真正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要积极做好示范课程建设、观摩、推广、交流工作,提炼可推广的课程思政特色做法和典型经验,表彰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优秀教师。以教学评价激励青年教师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3. 课程思政与口腔医学专业教材和课程融合育人的路径
新时代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可以将其概括为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形式[18]。高校课程思政应以“整全人”的培养为基点[19],从“碎片化”到“整体性”[20],课程思政主要教学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理论知识、典型案例和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口腔医学专业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品德行为、思想意识等产生影响[21],坚持促进“引导广大师生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以及模范执行者”核心价值的实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大医精诚等思政教育融入口腔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2]。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教材,根本在思政,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4]。在发挥“第一课堂”思政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好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发挥“第二课堂”思政建设,强调打造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合力课堂[3]。
3.1. 课堂讲授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课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这些思政元素隐含在科学理论的深处,渗透在每个知识点的背后,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教师主动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思政元素,要组织好课程教学内容,要找准切入点,从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从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切入,关注时政热点,将挖掘出来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去,丰富创新教学设计,优选思政教育资源辅助专业教学[23]。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口腔预防医学”课程通过追溯我国口腔预防医学开拓者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介绍科学方法、思想与精神;依托口腔预防医学技术的发明、口腔疾病流行现状的分析,将开拓者的科学态度、爱国情怀传递给学生。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在《口腔微生物学》授课过程中,适时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结合阻断新冠病毒经口腔传播的防治策略,引入我国著名医学微生物专家伍连德发明防止飞沫传染的“伍氏口罩”、提出的“阻断交通、隔离疫区”的防疫措施至今仍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借鉴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4]。提升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讲授能力,课堂讲授要注意讲究时机,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在不断的启发中进行引领思想,引发情感共鸣,实现润物无声。将医者仁心贯穿整个课程教学,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为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在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评分标准中体现了“思政元素”,以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青年教师在决赛的授课中都有机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将专业理论课进行思想升华。
3.2. 临床实习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最重要的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职业素质和医德规范的主要途径,临床实习教学的质量直接关乎医学教学的水平[25]。临床实习是学医的学生在毕业前,要到口腔医院等医疗单位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是医学生大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转型的过渡时期。其目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进一步获取临床各专业学科(二级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处理疾病信息的能力,病历书写和诊疗操作能力以及接触社会与患者、护理交流的表达能力。教师要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做好为人师表示范,以教师自身深厚的理论知识、技术功底、科研成就和人格魅力滋养学生,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理论知识传授和技术能力培养中,反映大医精诚、弘德善医、依法行医、恪守自律、廉洁纯良、良医品德和利他主义等内容,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培养爱伤观念、医患沟通、团队协作和职业道德等。大医精诚的继承与发扬,决定了学生们如何正视现在的实习态度,如何定位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临床实习医师守则规定实习医师在工作和学习中必须谦虚谨慎,刻苦踏实,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良好学风,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敬业、爱业精神,努力完成各科实习任务,把自己培养成知识全面、技术扎实、品学兼优的口腔医学人才。空军军医大学赵铱民院士提出:“对一个医生来说,没有什么比解决病人所需更重要的事情。我们的工作就是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这是赵铱民院士从医的感悟和实践,也是对实习生的要求。
3.3.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深刻影响着学校的氛围,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逐渐成为各个高校建设的重要方面[26]。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员、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中要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是能够激发学生激情,是能够唤起学生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校园文化像和煦的春风一样,飘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例如:空军军医大学在校园内树立张华烈士雕像,“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张华精神成为了学生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坐标,在教书育人、保障打赢、服务人民的实践中空军军医大学的学生忠实履行人民军医的职责不断续写着张华传人的崭新篇章。
3.4. 社会活动
社会活动促进院校师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社会活动,包括社会调查、红色教育、公益活动等必要的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渠道和建设方向[27]。走起社区科普宣教,在社区为中老年人普及科学常识,方便大家的生活。学以致用,服务群众,一直是我国高等口腔医学院校的光荣传统。空军军医大学的学生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开展口腔健康知识进校园/社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口腔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评估结果表明社会实践活动与口腔医学专业知识相互促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志愿服务意识,为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北京大学通过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合作建立思政教育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学生参观军垦博物馆、“军垦第一连”,感受军垦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4. 结语
口腔医学教材是课程思政融合育人的重要载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需要数以万计的德智体美劳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新时代口腔医学专业教材建设是每一位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包括如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如何实现专业课的思政全覆盖,如何挖掘学科专业的红色元素等。我国高等口腔医学院校在落实建设目标期间,强化教师修养、正确引导学生,实现融合效应,结合教学要求,定位学生兴趣,提升课堂乐趣,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培养全过程全周期的思政育人的有序进行。随着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口腔医学专业课程思政融合育人已成为口腔医学院校开展思政工作实践的阵地和抓手。
* * *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Contributor Information
刚 李 (Gang LI), Email: fmmuligang@fmmu.edu.cn.
贤 杜 (Xian DU), Email: dux2001@sina.com.
References
- 1.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的通知. 教材〔2019〕3号. (2019-12-19)[2022-09-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moe_714/202001/t20200107_414578.html.
- 2.教育部. 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高〔2020〕3号. (2020-05-28)[2022-09-05].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 3.李树涛. 课程思政建设要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光明日报, 2020-06-16(15).
- 4.张大良 课程思政: 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中国高教研究. 2021;37(1):5–8. doi: 10.16298/j.cnki.1004-3667.2021.01.02. [DOI] [Google Scholar]
- 5.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43–46. [Google Scholar]
-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人民日报, 2016-12-09(10).
- 7.徐作锋 课程思政背景下继续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对策与实现路径. 当代继续教育. 2021;39(223):11–16. [Google Scholar]
- 8.章忠民, 李兰 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的内在意涵与实践路径. 思想理论教育. 2020;(11):62–67. [Google Scholar]
- 9.徐杰 对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几点思考.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645):49–50. doi: 10.19865/j.cnki.xxdj.2021.06.016. [DOI] [Google Scholar]
- 10.李勤立 德树人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析——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办公室业务. 2021;(4):81–82. [Google Scholar]
- 11.芦永萍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20(4):67–71. doi: 10.3969/j.issn.1671-802X.2021.04.017. [DOI] [Google Scholar]
- 12.谭舒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改进——基于“价值最小单元”的探索. 教师教育学报. 2021;8(5):62–69. [Google Scholar]
- 13.李刚. 口腔医学史. 西安: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14.
- 14.邱蔚六. 口腔医学人文.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 15.戴健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构探析. 江苏高教. 2020;(12):100–103. doi: 10.13236/j.cnki.jshe.2020.12.019. [DOI] [Google Scholar]
- 16.中共中央、国务院.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 17.时伟, 张慧芳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标准探析. 中国高等教育. 2020;(17):36–38. [Google Scholar]
- 18.陈淑芬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37(2):1–2. [Google Scholar]
- 19.张兴, 李志英 从培养“知识人”到培养“整全人”——高校课程思政的意涵与实践.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1;(9):84–86. [Google Scholar]
- 20.李波, 于水 从“碎片化”到“整体性”: 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1;39(8):140–144. doi: 10.3969/j.issn.1003-2614.2021.08.023. [DOI] [Google Scholar]
- 21.王新华, 王娜 论课程思政改革的价值引领.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2):52–54. doi: 10.19865/j.cnki.xxdj.2021.02.017. [DOI] [Google Scholar]
- 22.薛桂琴 高校课程思政背景下践行价值观教育目标研究. 江苏高教. 2020;(12):132–135. doi: 10.13236/j.cnki.jshe.2020.12.026. [DOI] [Google Scholar]
- 23.尤芳舟 新时代高校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建设. 现代教育管理. 2021;(3):60–67. doi: 10.16697/j.1674-5485.2021.03.008. [DOI] [Google Scholar]
- 24.彭显, 郭强, 李雨庆, 等 口腔医学本科生《口腔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52(6):939–942. doi: 10.12182/20211160303. [DOI]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 25.王松灵, 郭传瑸, 郑家伟, 等 口腔医学专业本科临床实习标准.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15;50(8):449–453. doi: 10.3760/cma.j.issn.1002-0098.2015.08.001. [DOI] [Google Scholar]
- 26.张策, 王丽珍, 李亚军, 等 试论校园文化对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构的作用.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39(21):29–31. [Google Scholar]
- 27.邓永禄 高校思政课程基于红色教育的建设方向——评《思政心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科技管理研究. 2021;41(15):246. [Google Scho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