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人才保障。面对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和新兴技术推动护理发展,卓越护理人才培养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为顺应国内外对护理人才培养提出高质量要求的新形势,满足新时代精准化、全人群、全周期、个性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培养具有临床批判性思维、护理决策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全生命周期护理能力,与时俱进的卓越护理人才,本文在厘清我国卓越护理人才培养需求与挑战基础上,以“全生命周期健康与疾病精准护理”为轴线,以“重基础、强能力、提素质、促个性”为人才培养原则,从科学定位培养目标、针对性设置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分类实施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及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等方面开展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卓越护理人才培养道路,为达成“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Keywords: 护理学, 人才培养, 护理教育, 模式构建, 教学改革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excellent nursing professional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competent human resources essential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Healthy China initiative. In the face of the health needs of the whole life cycle and the nursing development driven by emerging technologies, the training of excellence nursing professionals is confronted with new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new demands at home and abroad for the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nursing staffs, meet the needs for health services that are based on precision, the whole population, the whole life cycle, and individualized care in the new era, and cultivate outstanding nursing staffs with clinical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nursing decision-making skills,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practice ability, whole life cycle nurs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the ability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we wrote this paper to help clarify the needs and challenges of training excellent nursing staffs in China. Herein, taking "precision nursing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 the whole life cycle" as the core and utilizing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rinciple of emphasizing foundation, strengthening ability, improving quality, and promoting personality, we elaborat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l of excellent nursing staffs and suggested th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in the following areas, setting up training objectives with a scientific orientation, setting up in a targeted way the knowledge system and the curriculum system, organizing the teaching mode reform into different types and implement them accordingly, making innovations in instructional methodology, and building up high-level teaching faculties. We explored for a path for training excellent nursing talents, a path that ha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at can be further developed in a sustainable way, which will lay the foundation for attaining the strategic goal of Healthy China initiative.
Keywords: Nursing, Talent training, Nursing education, Model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form
1. 卓越护理人才培养的需求与挑战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识增强,公众对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显著增加,护理人员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满足医疗护理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面对日益复杂且多样化的护理场景和服务需求,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成为实现精准化和智慧化护理服务、提升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的关键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健康治理的现代化道路[1]。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建立“公平可及”和“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体系,实现“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全过程、全周期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2]。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理念体现了系统、连续的生命健康观,涵盖了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健康服务,涉及预防、急病、慢病、康复、安宁疗护等全方位护理知识和技能[3]。以全生命周期健康与疾病精准护理为轴线,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基因检测、大数据、新材料等新技术推动的新兴护理场景及健康照护需求,使护理教育和护理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4]。人才是科技创新首要生产力,实现健康中国发展大计,应全面提升护理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拔尖创新的卓越护理人才[5]。本文旨在厘清我国卓越护理人才培养的需求与挑战基础上,树立卓越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而提出中国情景下护理教育和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与改革方向。
1.1. 卓越护理人才培养的需求
护理学是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学科,主要研究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已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和教育体制[6]。近年来,随着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在充满创新驱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知识经济时代,护理教育和护理人才培养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既要传承优秀护理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面向护理未来。为培养卓越护理人才适应全球社会经济和医学发展需求,在调研国际国内前沿护理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公众健康需求以及护理实践进行思考和探索,构建包括卓越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知识体系、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护理教育机制,凝练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我国护理教育和卓越护理人才培养面临的新要求。
在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战略目标下,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健康中国”战略对护理人才需求为引领,依托优势特色的一流护理学科建设,推动护理教育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革新,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跨学科知识、创新能力的卓越护理人才,为全面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和形成中国特色健康治理道路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7]。结合我国护理需求,卓越护理人才培养以“全生命周期健康与疾病精准护理”为轴线,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质量改进”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重基础、强能力、提素质、促个性”为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指导原则,在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视护理学生的知识基础、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个性化人才培养,培养具有临床批判性思维、护理决策能力、创新研究能力、全生命周期护理能力,能与时俱进的卓越护理人才,以满足新时代精准化、全人群、全周期、个性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1.2. 卓越护理人才培养的挑战
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委在联合启动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中提出新医科建设[8],对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确立了“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的基本原则[9]。新医科是在新时代科技进步、产业变革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背景下,以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卓越医学人才为导向,通过改革医学及相关专业,并加强医科内部和医文、医理、医工、医管等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培养具有预防、诊疗、康养“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服务意识和能力的拔尖医学卫生领域人才[10]。“新医科”发展战略对我国护理人才培养提出了严标准和高要求,然而,当前我国护理教育仍存在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健全、全生命周期护理知识体系不完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亟须创新、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尚不完备等困境,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具有全生命周期专业护理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卓越护理人才,以适应新医科战略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1]。卓越护理人才培养内涵是以“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为轴线,以“护理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依托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和多学科交叉优势,以厚通识、宽视野为基础,强化全生命周期护理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崇高职业素养、扎实专业知识、娴熟护理技能、强烈创新意识,维护全人类健康的卓越护理人才为目标,建设国际一流的护理人才孵育高地。
2023年4月,教育部等5个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提出“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要求,把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与培养一流人才方阵、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紧密联系,从完善学科专业设置管理机制和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等方面入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探索[12]。《改革方案》强调以新医科建设为引领,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形成特色优势学科专业群和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13],为我国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护理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以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健康问题的护理为框架组织知识结构,构建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思维模式为导向的理论知识体系,使护理学科的知识体系、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团队等突破学科壁垒,有机结合护理学、医学、管理学、社会学、材料学、信息技术和工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建立深度融合的“护理+”多学科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师体系,培养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关键问题、知识结构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宽广的卓越护理人才,以应对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需求多样性、护理场景复杂性和健康问题多因性的现实挑战。
2. 树立卓越护理人才“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重大需求,以“重基础、强能力、提素质、促个性”成为护理人才培养准则,旨在培养兼具素质、知识和能力“三位一体”素养的卓越护理人才。在护理人才培养过程中,护理学专业培养方案主要从素质、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明确了对卓越护理人才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护理知识与临床技能、健康保健意识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同时以我国《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护理学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实施、改革及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①素质培养目标:卓越护理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爱国、爱党、爱人民、爱校情怀;具有良好的人道主义精神、关爱情怀、职业操守和专业责任感;具有依法执业的法律基础知识及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国际视野及多学科团队合作意识;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初步形成科学的质疑态度和评判反思能力,初步具有循证护理实践能力等。
②知识培养目标:卓越护理人才应掌握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预防保健及健康促进知识;掌握生命周期各阶段常见病、多发病基本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防治原则及相关护理知识;掌握急危重症患者处置的相关知识;掌握防治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灾害事件的相关知识;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和给药及药品管理知识等。
③能力培养目标:卓越护理人才具有应用科学护理知识和技能为护理对象实施全生命周期精准护理的能力;具有能够配合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为护理对象提供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具有提供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具有正确书写护理相关文件的能力;具有与护理对象及其他卫生服务人员有效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具有检索、阅读本专业文献及初步使用证据的能力;具有初步运用批判性思维和临床决策的能力等。
3. 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等相关国家政策的引领下[14-15],密切结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护理人才培养提出的最新要求,以构建一流护理学科为支撑的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切实推进护理学科建设和护理教育改革,培育国际一流的高等护理教育基地和国家级高等护理教育区域中心,以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战略达成,根据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护理服务场景转变和护理学科发展,本文提出对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的思考和探索。
3.1. 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是生长发育积累与演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不同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累积的过程,针对覆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不同岗位,尚缺乏以全生命周期中“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模式[16]。针对全生命周期中不同护理岗位,以护理人才岗位胜任力为培养目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引入“课前循证-课堂授课-仿真模拟-临床实践-科研创新-新的循证医学证据”闭环教学设计,结合自主探究式、定锚式、体验式等多种创新教学方法,引导护理学生掌握不同护理岗位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开展基于临床的科研设计从而培养护理学生创新能力。同时,在护理人才岗位胜任力培养中,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引入护理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中,以核心岗位胜任力为导向重构护理学生的培养目标及知识体系[17];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相融合,运用虚拟仿真教学,打造“智慧课堂”,帮助护理学生在不同护理岗位上“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使护理学生尽快掌握护理岗位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其核心岗位的胜任力;通过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有效解决了教学理念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文护理关怀新需求、传统护理课程中知识体系不能满足新时代护理学内涵与要求、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当代护理人员核心胜任力培养需求这三大痛点,从而高质量实现了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教学目标[18]。
3.2. 围绕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轴线,融合构建卓越护理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探索以全生命周期健康为轴线的护理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将护理人才培养融入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探究人类不同生命周期健康促进的护理理论与技术[19]。以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健康问题的护理为框架组织知识结构,探索以全生命周期为轴线的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变革,创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理论课程与实践教育推进路径,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学科理论体系。卓越护理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以全生命周期为轴线,科学设置卓越护理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和护理技能等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使用虚拟仿真教学、模拟教学、临床实践等方式促进护理学生专业知识的内化,不断强化护理技能训练。在护理教学中融合护理学、老年学、儿科学、药学、营养学、社会学等学科相关知识,实现学科交叉及合作。建设立体教学资源库,优化教学内容,以临床真实病案为主线,通过学习前移、引导式教学、课堂与临床连线、高仿真模拟等方式,最大化缩短课堂与临床的距离,让学生全程感受、体验、实践全生命周期精准护理。通过护理教学改革,解决传统教学存在知识结构单一、对学生评估能力、人文关怀培养不足的教学痛点,培养“知识水平高”“评估能力强”“职业价值高”“创新实践强”的卓越护理复合型人才。
卓越护理人才培养紧密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维护全人类健康的卓越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科学设置支撑培养目标达成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跨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实践课程和继续教育课程。课程目标与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充分发挥课程在达成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在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构建及完善过程中,借鉴国际国内护理院校宝贵经验,梳理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邀请护理及教育等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函询和现场咨询,并反复论证;召开培养方案论证会,协调课程改革工作,充分保证了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制定的科学性、可行性。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四川大学护理学本科课程设置以“全生命周期”为轴进行课程重构,设置《儿科护理学》《成人护理》《老年护理学》等专业课程,通过《护理学基础》不断强化护理技能训练。通过毕业实习帮助学生完成专业知识到专业实践的转化,提高护理学生胜任能力。开设《关爱与照顾》《护理伦理学》《护理人际沟通与礼仪》等护理人文课程,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设置《护理研究》《信息检索与利用》《循证医学》、“国际实践周”全英文课等课程加强学生科研方法学学习及了解护理发展前沿;通过科研项目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毕业论文设计及撰写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3.3. 基于沉浸式教学模式推动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创新
为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建立沉浸式教学模型,联合“护理+X”实现多学科交叉培养卓越护理人才。在护理教学过程中,为护理学生创设临床真实环境,全方位设置临床真实病案,实现护理学生全程沉浸式学习。引入沉浸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改革,护理学生课前对护理病案相关问题进行自主循证,课中通过角色扮演、高仿真情景模拟、临床连线、临床实践、义诊等参与、互动、演练,提升学生护理综合能力。在卓越护理人才培养中,以护理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开展教学方法改革,促进传统讲授向互动式启发式教学转变,推动原“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向现“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过程”三中心转变,不断提升护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力推行“以学为中心”理念指导的现代教学方法。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框架指导教学方法改革,“以激发学习内在动力为核心”,将护理学生培养为“合格的自我导向的学习者”,培养其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场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着力改变课堂上传统灌输式讲授的模式,围绕如何激发、培养和支持学生成长为中心组织教育教学。例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使护理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选择使用各种现代教学方法,并应用于护理实践中,培养护理学生表达与交流、团队合作、信息检索和临床思维。“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BL)”促进护理学生整合学习和阶段考核,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表达交流等。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上自学+面授教学”,引导护理学生深度学习。实验教学法围绕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开设实验课程,护理学生从各种观察性、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中学习印证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模拟教学法应用于功能训练模型、计算机辅助模型、虚拟现实和触觉感知系统等,培养护理学生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根据护理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胜任力进行深入研究,创建“护理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以胜任力为导向”支撑护理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改革,促进高校护理学生岗位胜任力的提高。
3.4. 融合通识教育、医学基础教育和人文教育,锤炼卓越护理人才的综合素养
卓越护理人才的通识教育聚焦“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构建通识教育新体系[20],以世界科技史和人类文明史作为学校通识教育体系的主线,以《人类演进与社会文明》《科学进步与技术革命》《中华文化》作为先导课程,构建《人文艺术与中华文化传承》《社会科学与公共责任》《科学探索与生命教育》《工程技术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事务与全球视野》等通识教育课程,整合文理工医优质教学资源,由领域内专家领衔,分模块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在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突出价值引领和品格塑造。医学基础教育作为护理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在医学基础课程的讲授中不仅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更将最新护理科研成果融入课程,使护理学生了解学术前沿、从学习早期就加强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训。基础医学课程积极推行探究式教学、全过程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等改革,重视护理学生思维的培养和知识的整合运用。
同时,在卓越护理人才培养中全程贯穿人文教育,基于“以病人为中心”“以团队为基础”理念开展护理教育,培养护理学生关爱品质、沟通技巧、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等人文素养。设置护理人文类必修课,包括《新生研讨课》《护理伦理学》等,以及护理选修课如《关爱与照顾》《护理临床推理与决策》等,引导护理学生树立人文关怀意识,培养关爱品质,培养护理学生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以及跨学科合作能力,培养护理学生批判性思维。利用综合性高校课程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护理学生选修其他学院开设的相关人文课程,如《中华文化》(文学篇、历史篇、哲学篇、艺术篇)等,以促进其文化底蕴铸造和综合素质培养。
3.5. 协同护理理论与护理实践,提升卓越护理人才的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是培养卓越护理人才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在实践中,护理学生将所学的各类通识教育、医学基础教育、护理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理论、知识及技能,通过全生命周期的临床实践,不断提高其护理核心胜任能力[20]。与此同时,学院和医院间有机融合也十分重要。如果学院与医院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可为护理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实践基地,让他们在真实医疗环境中学习和实践。这不仅可提高护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医院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提升其岗位胜任力。在人才培养中通过课程见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使学生早期、持续接触临床,反复临床实践,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实践技能[21]。早期接触临床:护理学专业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为其配备具有临床实践经验的“一对一”本科生导师,在通识教育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即在导师指导下了解及参与部分临床工作;依托导医等医院志愿者服务,使学生在学业早期对医院环境及护患沟通有所了解。持续接触临床:护理必修专业课程除理论授课外,安排床旁见习、模拟教学、病案讨论、示教、PBL、TBL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临床技能、临床思维和职业素养,使护理学生持续接触临床同时锤炼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全生命周期的毕业实习设置:根据《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置毕业实习,以全生命周期为轴,依托相关医疗机构完成实习任务,使护理学生掌握不同生命阶段患者特点和护理要点,能对常见疾病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及实施整体护理。
3.6. 打造一流的卓越护理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教师是培养卓越护理人才的关键[22],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至关重要。围绕“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立足为国家培养创新护理人才的战略目标,通过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教学领导力与培训者培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培训、本科教学基本规范培训等各类教学培训活动,瞄准护理教学人才需求,打造卓越护理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坚持“以学生学习成长为中心”“以教师教学发展为根本”“以教学体系建设为重点”,优化教学组织建设和制度保障,优化教学资源投入和教学技术支撑,优化厚德育人的文化环境,用科学研究精神贯穿全程,指导师生行事治学。教师通过高水平教学平台及资源,不断学习和更新教学理念及方法,掌握最新的医疗护理前沿技术和实践经验,提高教学团队及自身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大力发挥护理+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开展“护理+管理”“护理+材料”“护理+文学”等护理跨学科教育教学项目,以科研平台建设为支撑,聚焦护理学科优势领域,内培外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护理青年拔尖与创新领军人才。以职称分类评价体系为抓手,创建临床、教育、科研三位一体的人才队伍模式,打造中国特色的高端人才分层培养新模式。以一流护理学专家为引领,以中青年护理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实施顶尖科学家和行业精英任教制度,为全面推进以“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全面发展教育”为主导的护理学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动力引擎和人才支撑。
3.7.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卓越护理人才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改革创新是实现护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和领导力在护理领域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为了培养护理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分析问题以及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位护理学生必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护理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科研训练与科技成果、学术社团,符合条件者申请相应学分。同时,鼓励护理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鼓励跨学科合作,提升护理学生综合素质。新时代,创新和领导能力在医疗保健领域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为了培养护理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在创新理论、领导力、创业精神等基础上,融入科技创新与临床应用等相关内容。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进行,由同学们构建团队、对课程创新问题进行讨论,构思护理创新项目、撰写项目计划书并汇报讨论,提升护理学生的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四川大学护理人才培养实践中,每年积极推动护理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聚焦“学科交叉、专创融合、产教融合”三大核心,全面探索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新路径。借助四川大学的优质平台,邀请临床、医技、材料、计算机、管理等学科专家联合指导护理学院学生大创项目,丰富项目内涵,提升项目竞争力,进一步激发护理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加强科研训练,实施“千个学术型社团”计划,依托学科专业资源打造“学术型社团”,通过学生兴趣爱好、个人发展需求和学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需要,把广大学生吸引到学术型社团中,为每一个学术社团选配指导单位和指导教师,让学术型社团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实践及国际课程周”等校院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邀请国际一流大学的师生团队和护理学生深入沟通交流,同时鼓励护理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和赛事,拓宽了护理学生的国际视野。
4. 结语
面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卓越护理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传统护理教育模式培养的护理人才将难以满足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和新医科发展规律。如何加强护理学生的学科交叉和综合素质培养是高校面临的难题。面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健康强国战略和新医科发展战略,未来护理教育将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学科知识、创新能力”的卓越护理人才为目标,以“重基础、强能力、提素质、促个性”为护理人才培养准则,建成以一流科技平台为支撑、“护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轴线融合构建卓越护理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基于沉浸式教学模式推动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创新,以通识教育、医学基础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创新,锤炼卓越护理人才的综合素养,协同管理护理理论与实践,加强卓越护理人才的实践教学,打造高质量护理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提升卓越护理人才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等人才培养路径,将为我国培育出卓越创新的护理复合型人才。通过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构建,夯实实践型卓越护理人才培养的基石,提升优秀的国际化跨学科融合创新型青年人才培养的水平,致力孵化具有综合才能的卓越护理人才,打造一支以科学家引领、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为核心的一流师资队伍,将对与时俱进的护理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 * *
作者贡献声明 张凤英和李卡负责论文构思,孙克金和卿平负责研究项目管理和监督指导,谢小凤和张凤英负责初稿写作和审读与编辑写作,张凤英和谢小凤负责经费获取,李卡、张凤英、崔金波、胡晓林和田亚丽负责调查研究和研究项目管理。所有作者已经同意将文章提交给本刊,且对将要发表的版本进行最终定稿,并同意对工作的所有方面负责。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Funding Statement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No. 21YJC630142)、2022年全国医药学研究生在线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课题(No. A_YXC2022-02-02_05)和四川省教育厅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No. JG2021-143)资助
Contributor Information
小凤 谢 (Xiaofeng XIE), Email: xiaofeng_xie@scu.edu.cn.
凤英 张 (Fengying ZHANG), Email: zhangfengying@scu.edu.cn.
References
- 1.人民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新征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022-10-21)[2023-07-20].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2-10/21/nw.D110000renmrb_20221021_1-07.htm.
- 2.庄琦 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中国行动的成就与经验. 管理世界. 2022;38(7):24–37. doi: 10.3969/j.issn.1002-5502.2022.07.003. [DOI] [Google Scholar]
- 3.石磊玉, 吴浩, 吴乾渝 2022 年上海市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年会主题报告(一) 中国全科医学. 2022;25(28):347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W0001. [DOI] [Google Scholar]
- 4.胡艳杰, 李玲利, 田亚丽, 等 护理学一流学科建设引领一流人才培养.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54(1):102–107. doi: 10.12182/20230160301. [DOI]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 5.彭树涛 加快建设“新医科”着力培养卓越医学创新人才.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gdjy202009014 中国高等教育. 2020;9:35–37. [Google Scholar]
- 6.张素秋, 宋江莉, 胡晋平, 等 护士在全民健康管理中的作用探讨. 中国护理管理. 2021;21(5):656–658. doi: 10.3969/j.issn.1672-1756.2021.05.005. [DOI] [Google Scholar]
- 7.史敬文 卫生健康与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及其实践旨归. 卫生软科学. 2022;36(12):3–8. doi: 10.3969/j.issn.1003-2800.2022.12.001. [DOI] [Google Scholar]
- 8.王运武, 黄荣怀, 彭梓涵, 等 打造新时代中国 “金课” 培养 “卓越拔尖” 人才.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9;33(4):379–384. doi: 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904001. [DOI] [Google Scholar]
- 9.吴凡, 汪玲 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全面提升. 中国卫生资源. 2020;23(6):548–553. doi: 10.3969/j.issn.1007-953X.2020.06.007. [DOI] [Google Scholar]
- 10.高阳, 赵沁平, 周学东, 等 虚拟现实技术在新医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应用现状.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52(2):182–187. doi: 10.12182/20210260301. [DOI] [Google Scholar]
- 11.李春燕, 吴文芳, 梁涛 多层次临床护理教学体系的发展及展望. 中国护理管理. 2021;21(6):801–804. doi: 10.3969/j.issn.1672-1756.2021.06.001. [DOI] [Google Scholar]
- 12.王智鹏, 杨云, 钮晓音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专业设置的思考.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3;(12):1601–1606. doi: 10.3760/cma.j.cn116021-20220830-01091. [DOI] [Google Scholar]
- 13.周宁天, 钱东褔, 乔学斌 高校全科医学院(系)的定位与发展策略. 中国全科医学. 2021;24(28):354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71. [DOI] [Google Scholar]
- 14.吴韶嫣, 李跃平 “健康中国”建设中各省市健康政策研究. 中国公共卫生. 2019;35(9):1105–1109. doi: 10.11847/zgggws1124696. [DOI] [Google Scholar]
- 15.李义丹, 董玥欣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一流人才: 内涵、评价、生成与发展.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28(4):95–105.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2.05.003. [DOI] [Google Scholar]
- 16.邹婧杰, 王云翠, 覃四琪 本科老年护理人才胜任力培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护理学报. 2023;29(24):22–26. doi: 10.16460/j.issn1008-9969.2022.24.022. [DOI] [Google Scholar]
- 17.高芸芸, 刘芳, 刘维维 公共卫生护士胜任力特征的质性研究. 护理学报. 2023;30(4):23–28. doi: 10.16460/j.issn1008-9969.2023.04.023. [DOI] [Google Scholar]
- 18.姜安丽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改革10年实践与发展的思考.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24(1):3–6. doi: 10.3969/j.issn.1008-9993.2007.01.002. [DOI] [Google Scholar]
- 19.李红 健康中国背景下对我国护理学科发展的思考. 中国护理管理. 2021;21(9):1288–1292. doi: 10.3969/j.issn.1672-1756.2021.09.003. [DOI] [Google Scholar]
- 20.齐向秀 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中的探索.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2;30(2):174–177. doi: 10.13555/j.cnki.c.m.e.2022.02.010. [DOI] [Google Scholar]
- 21.魏霞蔚, 向明礼 卓越生物医药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53(6):1045–1048. doi: 10.12182/20221160301. [DOI]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 22.廖锦锋, 白玲, 李建周, 等 应用型卓越医学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医学教育管理. 2022;8(1):6. doi: 10.3969/j.issn.2096-045X.2022.01.002. [DOI] [Google Schol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