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logoLink to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 2023 May 20;54(3):517–521. [Article in Chinese] doi: 10.12182/20230560305

优秀临床教师何以可能——基于一线临床教师的实证研究

Qualities of Excellent Clinical Teachers: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Frontline Clinical Teachers

桑桑 任 1,Δ, 智 陈 2
PMCID: PMC10475405  PMID: 37248577

Abstract

目的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随着医学教育内涵的不断提升,亟须加强临床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理论研究。

方法

本研究借助扎根理论的方法,通过深度访谈16位优秀临床医学教师,挖掘临床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构成要素。

结果

对原始语句进行逐级编码,依次获得97个代码、33个概念和11个范畴,最终整合出临床医学教师教学胜任力的5个主范畴:动机、知识、能力、人格、发展。

结论

教学胜任力是在发展牵引下,强有力的动机和人格支撑,知识和能力的持续积累;教学胜任力的提升既需要教师本人的努力,也需要组织制度的多重保障。

Keywords: 临床教师, 教学胜任力, 扎根理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教育被赋予了“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新定位[1],培养既规范又创新的医学生需要更为扎实有效的临床教学。临床教师是临床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在临床教学中发挥着关键主导作用。各种新兴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进入临床教学,临床教师传统的“师徒帮带制”教学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医学生培养的需求;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临床教师培训成长体系,当前临床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究竟怎样的临床教师是优秀的临床教师?他们何以成为优秀的临床教师?如何评价和考核临床教师?如何提升临床教师的教学胜任力?随着医学教育内涵的不断提升,亟须加强临床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理论研究。

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胜任力是指“可将高绩效者与一般绩效者区分的,并能进行测量的动机、知识与技能等特性”[2]。针对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熊思鹏等[3]认为高校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是指一个高校青年教师所具有的富有成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所需求的特质群;杨楠等[4]认为高校海归教师教学形成期胜任力包括心理及动机、专业知识和技能、行业经验、社会服务和团队协作等。研究特定教师群体教学胜任力的组成要素,可为教师个人发展、师资选拔、培训与考核提供参考。

现代医学教育起源于西方国家,国外学者对临床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做了一些探索。一项质性研究从既往文献报道的教师特质中确定了三大类临床教师教学能力的特征:医师特征、教师特征和人格特征,并发现临床教学超越了普通的教学,具有启发、支持、积极参与、与学生交流的特点[5]。一项定量研究设计了一份包含 15 个教学相关属性的问卷,从师生两方面,对医学教师胜任力进行刻画,在师生两端得到了不一致的结果,指出这一差异应引起医学教育管理者的注意[6]。国内大多数研究都着眼于医学生的临床胜任力,仅有顾卓伟等[7]报道了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青年医师教学胜任力培养模式,但缺乏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采取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访谈浙江大学医学院优秀的临床一线教师,挖掘临床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构成要素,解析他们何以优秀,为临床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基于扎根理论来开展研究。扎根理论是学界开展质性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8]。扎根理论的基本要求是研究人员不预设研究结论,对原始资料逐步进行分析整合、归纳提炼。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来获取原始资料,进一步对原始资料逐级编码,依次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从原始资料中提取临床教师教学胜任力的要素。

1.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获得各类教学奖项(教育部骨干教师、浙江大学优质教学奖、浙江大学奖教金、陈小英医学教师奖)的临床学科教师作为访谈对象。2015年以来共有38人获奖(男性26人,女性12人,平均年龄53.8岁)。根据学科、性别、年龄进行抽样,兼顾受访者的工作繁忙程度和时间安排,最终邀请到了其中16人进行访谈。访谈对象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男性11人,女性5人,平均年龄54.9岁,性别、年龄与总体保持一致,学科覆盖均衡。

表 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表

序号 性别 年龄/岁 学科 获奖情况
1 65 传染 教育部骨干教师
2 45 内科-精神 2018年优质教学二等奖
3 43 内科-呼吸 2016年优质教学二等奖
4 39 外科-普外 2017年奖教金
5 49 儿科 2020年陈小英医学教师奖
6 55 放射 2015年优质教学二等奖
7 56 妇产科 2015年优质教学二等奖
8 61 妇产科 2018年奖教金、江苏省青年骨干教师
9 59 传染 2015年优质教学二等奖
10 49 内科-风湿 2017年优质教学奖一等奖
11 63 外科-神外 2015年优质教学一等奖
12 56 内科-心内 2020年陈小英医学教师奖
13 64 全科 2015年奖教金、2016年优质教学二等奖
14 50 儿科 2015年优质教学二等奖
15 64 皮肤科 2016年优质教学二等奖
16 60 外科-普外 2018年优质教学二等奖

1.3. 研究过程

本研究主要采用一对一的深度访谈收集数据。访谈于研究者或受访者的办公室进行,由2位研究者进行访谈,每次访谈时长在45 min~1 h。经受访者同意后对访谈进行录音,访谈结束后通过录音材料和笔记整理访谈资料。访谈提纲设计如下: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您是如何看待教学工作的?您是一名优秀的临床教师,您觉得在教学中,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您的课上得很好,您觉得您的课有什么特点?您是如何来准备教学内容、来展开教学的?在医院临床带教中,您是怎样指导和帮助学生的?您是如何与学生沟通的?年轻临床医生要发展自己的教学能力,在平常的工作中要注意什么?

为保证访谈质量和资料可用性,本研究邀请1位老师进行预访谈;还邀请了1位教育学专家根据预访谈的结果,对访谈提纲的内容和语句加以修订。研究过程遵循保密原则。每次访谈前告知被访谈者访谈的目的,告知其访谈将录音、相关内容仅用于本研究,告知受访者可随时退出访谈或终止访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中不透露受访者姓名,保护受访者隐私。

2. 编码过程

2.1. 开放性编码

对收集的16 份访谈资料进行编码(预留2位老师的访谈结果用作饱和度检验),其间2名研究者独立地研读,将原始文本转化为初级代码,并由第3名研究者进行核实。最终获得192条原始语句和初级代码;对192个初级代码进行编码,获得97个代码。对 97 个代码进一步提炼,形成33个概念(表2)。

表 2.

原始资料与开放性编码举例

部分原始资料 初级代码 代码 概念

要对教学有一个比较好的认知。教学是一种传承,不能把教学当成一个负担,要态度认真地去带学生。

看待教学 看待教学 教学观

其实学生们都是非常优秀的小孩,但是人与人之间会有一点点代沟,需要尽量跟他们融合在一起。

尽量和学生融合 和学生融合 沟通能力
需要不断根据学生的反馈,来改进教学方法。总的来说就是需要教学相长。 听取学生反馈 师生交流 师生互动
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准备不同的课程内容。 不同学生准备不同课程 研究学生 教学对象分析
课后全部讲完的时候,留约10 min时间,把刚才讲过的东西再回顾一下。 课后回顾 课堂设计 教学内容安排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所有的临床活动中或临床工作当中来。 让学生尽可能多参与 增加学生参与 启发技巧

碰到一个患者或者一个临床的问题,能够有非常符合逻辑的、有经验的、高水平的一个分析过程。

高水平的分析 分析问题 临床思维
要不断掌握各种新的教育学的理论。 掌握教育学理论 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
要认识到自己还是非常不足的。 认识自己不足 认识自己 教学反思
要请教有经验的老师。 多与其他教师交流 教师交流 教学反思
现在把我的大课再拿出来和以前比,我觉得我又进阶了,因为我在不断地学习。 不断学习来改进课堂教学 不断学习 持续学习

2.2. 主轴编码

通过对开放性编码中形成的相对独立的概念进行聚类,使各个概念整合为有机联系的范畴,这称为主轴编码。通过主轴编码,本研究的 33个概念被整合成 11个范畴(表3)。

表 3.

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

主范畴 范畴 概念
动机 教学信念 教学观,学习观
教学责任 教学投入,学术性教学
知识 临床学科知识 基本知识,学科进展
教育学知识 教学规范,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方法
能力 临床能力 临床技能,临床思维
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课堂组织,教学评价
与学生交流能力 语言表达,师生互动,启发技巧
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反思,教学改革
人格 自我特征 积极乐观,奉献精神
人际特征 沟通能力,亲切平等,公正性,团队合作
发展 教学发展 创新意识,持续学习,善于总结,交流推广

2.3. 选择性编码

通过梳理范畴之间的关系,厘清潜在的逻辑次序和因果关系,概括、提取、整合出5个主范畴:动机、知识、能力、人格、发展(表3)。

2.4. 饱和度检验

进一步利用预留的2位老师访谈结果进行饱和度检验,未发现新的概念和范畴。因此,本研究所获得的临床教师教学胜任力的要素实现了理论上的饱和。

3. 研究结果

本研究发现临床医学教师教学胜任力主要由动机、知识、能力、人格、发展五个要素构成,并形成在“发展”牵引下、以强有力的“人格”和“动机”为支撑、注重“知识”和“能力”持续积累的内在关系。见图1

图 1.

图 1

临床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构成要素

3.1. 动机

动机是教师开展教学的触发性条件,是决定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先决因素。临床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动机维度包括教学信念和教学责任。教学需要教师有“以教学为己任”的信念,没有足够的教学信念,也就不会具有优秀的教学胜任力。

3.2. 知识

知识包括临床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临床学科知识是关于教什么的知识,优秀的临床教师不仅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同时还要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和相关的交叉学科知识,不断跟进学科进展。教育学知识是关于怎么教的知识,包括教学规范、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方法,强调的是如何将所掌握的学科知识以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加工、转化、表达与传授的知识。临床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互相配合,构成了临床医学教师所必需的知识结构。

3.3. 能力

能力是优秀临床教师的显性表现,涵盖了临床能力、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与学生交流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临床教学是实践教学,教师需拥有良好的临床能力;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与学生交流能力保证了临床教师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优秀的临床教师还应批判、思辨地看待自己的教学活动,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更重要的是,优秀的临床教师还能在临床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科学系统地组织教学研究,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来创造临床教学新的生长点。

3.4. 人格

人格包括自我特征和人际特征。自我特征含有积极乐观、奉献精神,人际特征包括沟通能力、亲切平等、公正性和团队合作。这些人格特质要求临床教师乐观开朗,以亲切和蔼的态度感染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有技巧地与学生交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表现;教师在教师集体中应注重团队合作,虚心听取老教师的意见建议,同时也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3.5. 发展

临床学科的知识不断更新,临床教学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教学方法都在不断变化,教学胜任力也需不断发展。临床教师应意识到临床教学发展的重要性、具备发展的观念、能制定自身教学能力发展规划、并将上述观念规划付诸行动。临床教师教学发展主要包括创新意识、持续学习、善于总结和交流推广。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是过程也是目标。教学发展也不仅仅是个人发展,组织和制度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通过组织发展为个人发展创造条件,将个人的“被动发展”转变为“主动发展”。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研究在扎根理论指导下,对各类教学奖项的获得者进行深度访谈,解析了“动机-人格-知识-能力-发展”的临床教师教学胜任力构成要素。其中,动机是触发性因素,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人格属于内在特质,改变比较困难;知识和能力较为外显,是发挥教学胜任力的外在工具,易测量、可培养、可获得;发展则为教学胜任力的不断提升提供保障,贯穿教师生涯的始终。

4.2. 本研究的意义

4.2.1. 完善临床教师教学胜任力评价体系

当前高校附属医院临床教师的能力考核是以科研为导向的,这不仅是因为近年来对科研指标的片面追求,也受到我国临床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标准主观化等因素制约。本研究完善了我国临床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理论研究,为后续临床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构建、现状调查和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完善,提供了有益借鉴。

4.2.2. 为临床教师自我发展指明路径

教学发展是临床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关键因素,是知识能力不断更新的重要保障。随着对教师发展研究的推进,研究者们发现相较于外界的培训、考核,教师的内塑自主才是教师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教师自觉、主动的发展是教师发展的主体部分[9]。我国现有的临床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中,缺乏教师自我评价机制,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来源于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研究临床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构成要素,有助于将教师自我也纳入评价主体,通过比对发现自身不足之处,并自我完善。

4.3. 本研究的启示

4.3.1. 人尽其才,重视临床教师的分层管理

教学动机是临床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核心和基础。目前临床教学中,存在将教学作为晋升要求、教学任务安排年轻医生轮流担任的现象。这种制度虽然对年轻医生的成长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动机比较功利、教学意愿比较被动,导致临床教学流于形式。应做好临床师资的分层管理,发现和选拔那些真正热心教育、专心教学、关心学生的临床医生,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临床教师队伍,开展高质量的临床教学工作。同时为这些教师制定合适的政策和发展通道,使其安心教学工作,并成长为高水平的临床教育家。

4.3.2. 建章立制,加强组织制度建设

教师是组织中的个体,组织中的文化、制度、关键人物等各种因素对教师个体的教学动机和教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10]。本研究将为相关高校和附属医院制定临床教师教学发展政策、制度、组织建设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通过建设临床教师教学发展机构(如教师发展中心等)、增设“临床教师发展”专项师资培训、构筑中青年教学共同体等,为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创建支撑平台和营造良好氛围。

4.3.3. 多措并举,加强临床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培养

教学胜任力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积极地引导和培养。在师资培训中,针对性地安排有关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提升临床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有计划地安排优秀教师提供公开课、组织普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观察学习;努力创设青年教师与优秀教师对话交流的平台与环境,充分发挥优秀临床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4.4. 后续研究展望

本研究为质性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各类教学奖项的获奖者,他们有着较高的教学热情和教学胜任力,是教师中的优秀代表。然而研究样本仅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单个中心,尚不能提出临床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理论模型。未来有必要通过德尔菲法等方法,构建临床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理论模型;并由此开发出可定量、可考核的指标,对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加以评估。

本研究的访谈对象中没有包含医学生。医学生作为医学教育的接受者,对教学胜任力不同维度的重视程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在医学生群体中加以研究,并与本研究相比较。这可为临床教师教学胜任力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临床教师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床边带教者、理论授课者、教研室主任、课程秘书等。在临床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研究中,也可以尝试着定义临床教师在不同情境下的角色,探讨角色转化之间胜任力的异同。

*    *    *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References

  • 1.吴岩 深化“四新”建设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重庆高教研究. 2022;10(3):3–13. doi: 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22.03.001. [DOI] [Google Scholar]
  • 2.SPENCER L M, MCLELLAND D C, SPENCER S M. Competency assessment methods: history and state of the art. Boston, MA: Hay-McBer Research Press, 1994: 85−90.
  • 3.熊思鹏, 何齐宗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胜任力的调查与思考. 教育研究. 2016;37(11):126–132. [Google Scholar]
  • 4.杨楠, 陈旭东, 汪琛, 等 高校海归教师教学形成期胜任力发展的设计与实践——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 高等教育评论. 2019;7(2):146–155. [Google Scholar]
  • 5.SUTKIN G, WAGNER E, HARRIS I, et al What makes a good clinical teacher in medicin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cad Med. 2008;83(5):452–466. doi: 10.1097/ACM.0b013e31816bee61.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6.BUCHEL T L, EDWARDS F D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clinical teachers. Fam Med. 2005;37(1):30–35. [PubMed] [Google Scholar]
  • 7.顾卓伟, 狄文, 林建华, 等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平台的青年教师教学胜任力培训模式探索.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9;(267):24–25. doi: 10.3969/j.issn.1002-1701.2019.03.011. [DOI] [Google Scholar]
  • 8.陈向明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9;(4):58–63. [Google Scholar]
  • 9.刘万帅. 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研究.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8. doi: CNKI:CDMD:1.1019.811044.
  • 10.夏冬杰. 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8. doi: 10.27312/d.cnki.gshsu.2018.000076.

Articles from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are provided here courtesy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