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logoLink to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 2024 May;38(5):633–634. [Article in Chinese] doi: 10.7507/1002-1892.202402014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蜡油样骨病膝关节僵硬一例

盛杰 李 1, 照宇 陈 2,*
PMCID: PMC11096872

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52岁。因“左膝及左踝关节隐痛伴活动受限22年”于2023年9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就诊。患者22年前扭伤左踝部,感左膝、踝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并逐渐进展,未行特殊治疗。之后6年患者左膝、踝部疼痛难忍,口服止痛药不缓解,于当地医院就诊,X线片检查示左下肢从髋部至足踝部存在密度增高的硬化性皮质增生,左膝关节和足踝有大量骨性增生,沿股骨和胫骨流动,形如“融化的蜡滴落”;首次诊断:蜡油样骨病;遂行左膝、踝关节肿块切除术。但术后患者左膝、踝关节疼痛加重,活动仍受限,无明显改善。术后6年患者再次于该院接受左踝关节肿块切除术,术后踝部疼痛稍缓解但膝关节完全僵直。患者长期口服止痛药,疼痛可减轻。此次入院检查:跛行步态,行走时不能弯曲膝关节、足跟不能落地;左膝屈曲40° 挛缩畸形,左踝关节跖屈10° 畸形,伴左小腿皮肤弥漫性咖啡色样色素沉着,皮温正常;左膝关节轻压痛,足背动脉搏动正常,足趾末梢血循环、感觉正常;左膝关节活动完全受限,左踝关节活动度跖屈10°-40°,足趾活动受限。左下肢肌肉萎缩,大腿周径(髌骨上缘15 cm)34 cm,较右侧减少5 cm;小腿周径(髌骨下缘10 cm)26 cm,较右侧减少4 cm;肌少症评估表(SARC-CalF)评分12.5分,提示肌肉萎缩风险。右下肢活动正常。辅助检查: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及血钙、血磷水平均无异常。双下肢全长站立位X线片及膝关节负重正侧位X线片示:左下肢髋部至踝关节可见高密度硬化性骨皮质增生,诊断:蜡油样骨病。

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采用膝关节前正中切口,由于髌股关节受膝内、外侧病变严重影响,难以松解达足够操作空间,故采用Coonse-Adams V-Y切口,即在股四头肌行45° 侧切,形成V-Y皮瓣并完全暴露膝关节。术中见膝关节粘连紧密,大量增生硬化骨锁定关节间隙。切除增生骨,关节间隙上、下平行预截骨,适当松解后膝关节获得初始活动度;之后行股骨钻孔及股骨远端截骨、胫骨平台截骨获得伸直间隙,内外侧软组织边松解边平衡,股骨四合一截骨后,继续彻底松解股骨后髁及胫骨平台后侧硬化骨,安装股骨及胫骨假体试模后膝关节活动度完全改善,可达5°-120°。由于骨密度极高,截骨过程困难,需多次更换骨锯电池。之后行截骨面硬化部分钻孔处理,以利于骨水泥固定;最后成功植入后方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术中备用CCK假体以防止病变过度累及侧副韧带及关节囊致膝关节不稳定,预防难以植入表面人工膝关节的情况。术中发现髌骨表面软骨质量尚可,且患者尚年轻,故未置换髌骨。关闭切口时将股四头肌V形切口转换为Y形,在伸肌机制重建中将股四头肌肌腱延长1 cm,垂膝试验膝关节固定于80°。术后使用万古霉素抗感染以及常规抗凝、镇痛、消肿等治疗;术后第2天开始踝泵锻炼,第3天扶助行器佩戴膝关节支具下地行走锻炼,每2周调整支具角度。康复师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肌力、神经功能性训练、膝关节屈伸、行走步态、踝关节屈伸等训练。术后6个月复查示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为5°-90°;疼痛明显缓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1分。术后病理检查:骨内、外膜呈不规则条索状硬化伴增生,软组织钙化,增生骨组织呈松质骨结构,成熟骨和未成熟骨混和,骨小梁粗大肥厚、粗细不均,符合术前诊断。见图1

图 1.

患者手术前后图片

a. 术前患肢外观;b. 术前左膝关节负重正侧位及双下肢全长X线片;c. 术前双下肢髌骨轴位X线片;d. 术中暴露膝关节间隙,清理大量骨质增生;e. 术中开髓、截骨,可见股骨、胫骨平台外侧骨质极度硬化;f. 术中截骨后安装膝关节假体,髌骨未置换;g. 术后3 d左膝关节负重正侧位X线片示假体位置及力线良好,关节间隙内外侧平衡;h. 术后3个月左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图 1

2. 讨论

蜡油样骨病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骨骼发育障碍性疾病,与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功能异常有关,最早由法国医生Leri和Joanny于1922年描述并命名,又称Leri病。其病因不明,发病率约0.9/100万;多侵犯单一肢体,较少累及多肢体或中轴骨,增生的骨质自上而下沿骨干-侧向下流注,形似蜡烛表面的烛泪;常于儿童或青春期发病,快速进展,成年后存在活跃期和静止期,对寿命影响较小。该病早期无症状,后期肢体疼痛、畸形。典型症状:① 疼痛,可由成骨-破骨代谢异常、机械压力、神经压迫等原因引起;② 骨性肿胀,局部骨骼离心性骨质增生;③ 关节畸形与软组织挛缩,关节活动度丧失;④ 硬皮病样外观;⑤ 神经压迫和血管畸形。

该病单纯手术切除复发率较高,患者预后取决于病变累及部位、软组织挛缩程度、关节僵硬程度及对功能的影响程度。目前治疗方案有:① 物理治疗:主要有微波治疗、热疗、磁疗、电疗等,效果有限。② 药物治疗:止痛,需明确疼痛原因。在常规止痛基础上,应用双磷酸盐可减少骨代谢异常(骨转换增加)引起的疼痛,并降低术后病情进展风险。用药期间需注意监测,以防过度服药导致肋骨骨折等并发症;踝部疼痛往往为机械因素所致,双磷酸盐治疗效果不佳。③ 手术治疗:包括肌腱延长、增生骨质切除、截骨矫形、交感神经切断及截肢。大多数患者接受非手术治疗,存在明显关节挛缩畸形且单纯清理病灶疗效不佳时,可考虑关节置换手术,但难以完全恢复正常活动范围。与常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该病患者术后每月应注意随访步态,防止术后关节再次僵硬;需佩戴膝关节支具且每2周调整支具角度;术后坚持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异位骨化,口服双磷酸盐调节骨代谢;按照术后康复计划进行肌力、神经功能及踝关节康复训练。本例患者左膝、踝关节活动受限、疼痛,对日常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且病程长,后期难以忍受疼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关节活动度,疗效显著。

利益冲突 在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伦理声明 研究方案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作者贡献声明 李盛杰:病例资料收集整理,文章撰写,参与手术;陈照宇:病例资料收集整理,参与手术

References


Articles from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are provided here courtesy of Sichuan University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