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hinese Journal of Burns and Wounds logoLink to Chinese Journal of Burns and Wounds
. 2023 Dec 20;39(12):1122–1130. [Article in Chinese]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721-00012

基于渐进模式的运动处方治疗深度烧伤后下肢功能障碍老年患者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n the effect of exercise prescription based on a progressive mode in treating elderly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dysfunction after deep burns

赵 海洋 1, 韩 军涛 1, 胡 大海 1, 周 琴 1, 朱 婵 1, 徐 婧 1, 张 博文 1, 齐 宗师 1, 刘 佳琦 1,*
PMCID: PMC11630111  PMID: 38129298

Abstract

目的

探讨基于渐进模式的运动处方治疗深度烧伤后下肢功能障碍老年患者的效果。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2021年1月—2023年1月,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深度烧伤后下肢功能障碍老年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康复组[30例, 男17例、女13例, 年龄(65±3)岁]和联合康复组[30例, 男16例、女14例, 年龄(64±3)岁]。对2组患者于下肢创面愈合后或散在残余创面总面积<1%体表总面积时, 开始进行红光治疗。于红光治疗2周后, 对常规康复组患者行关节牵伸、抗阻及平衡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对联合康复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每周3次的基于渐进模式的运动处方训练, 主要包括哑铃推举、Bobath球水平支撑、高位下拉训练等。2组患者训练时间均为12周。于训练前(红光治疗2周后)及训练12周后, 采用简易Fugl-Meyer量表评定患者上肢与下肢的运动功能, 采用简易体能状况量表评定患者体适能, 通过计时-起立行走测试耗时评定患者跌倒风险。记录患者训练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训练12周后, 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对训练效果的满意度。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χ2检验。

结果

训练前, 2组患者上肢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相近(P>0.05)。训练12周后, 常规康复组、联合康复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11.42、-13.67, P<0.05), 但2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康复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为(28.9±2.6)分, 明显高于常规康复组的(26.3±2.6)分(t=-3.90, P<0.05), 且常规康复组、联合康复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4.14、-6.94, P<0.05)。训练前, 2组患者体适能各单项评分及总评分均相近(P>0.05);训练12周后, 常规康复组、联合康复组患者体适能中的平衡能力评分、步行速度评分、椅子坐立评分及总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4.38、-3.55、-3.88、-4.65与-4.58、-4.68、-4.42、-4.48, P<0.05), 且联合康复组患者体适能中的平衡能力评分、步行速度评分、椅子坐立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康复组(Z值分别为-3.93、-3.41、-3.19、-5.33, P<0.05)。训练前, 2组患者针对跌倒风险的计时-起立行走测试耗时相近(P>0.05)。训练12周后, 联合康复组患者针对跌倒风险的计时-起立行走测试耗时为(28.0±2.1)s, 明显短于常规康复组的(30.5±1.8)s(t=4.94, P<0.05);且常规康复组、联合康复组患者针对跌倒风险的计时-起立行走测试耗时均较训练前明显缩短(t值分别为14.80、15.86, P<0.05)。所有患者训练期间均未发生肌肉组织拉伤、水肿或跌倒等不良事件。训练12周后, 联合康复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评分为(13.5±1.2)分, 明显高于常规康复组的(8.5±1.4)分(t=21.78, P<0.05)。

结论

基于渐进模式的运动处方训练可以明显促进深度烧伤后下肢功能障碍老年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体适能恢复, 可有效降低患者跌倒风险, 且训练期间不引发不良事件, 使得患者对训练效果的满意度较高。

Keywords: 烧伤, 老年人, 康复, 运动处方, 运动功能, 体适能, 渐进模式, 跌倒风险


随着年龄的持续增长, 老年人各项身体机能不断衰退, 肌肉骨骼系统功能下降、行动迟缓、感觉减退, 在日常生活中遭受热力损伤的概率增大[1-2]。近年来, 国内外诸多学者重点关注老年烧伤患者伤后各种并发症的防治, 使得该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大大提高, 病死率显著降低 [3-4]。但是, 深度烧伤老年患者创面愈合后瘢痕增生和挛缩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而且部分老年患者缺乏相关医学知识, 对烧伤后的功能康复缺乏认识、重视程度不足, 从而导致治疗延误或不规范, 错失最佳康复治疗时机, 引发诸多功能障碍, 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较严重的影响[5]。尤其是下肢烧伤的老年患者, 其因住院期间卧床时间长, 导致创面愈合后运动功能、体适能包括肢体平衡能力严重减退, 极易跌倒, 进而引起软组织损伤、脑出血、骨折等二次伤害, 严重威胁身体和心理健康[6]

目前, 国内外尚鲜见有关如何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一步促进老年烧伤患者创面愈合后下肢运动功能和体适能恢复、降低其跌倒风险的研究。本课题组对此进行探讨, 结合常规康复治疗, 制订基于渐进模式的运动处方治疗深度烧伤后下肢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 以期为该类患者的临床康复提供更易于接受和更具实际效果的具体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本随机对照试验经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下称本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 批号:KY20212081-F-1号。患者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1.1.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烧伤总面积30%~60%TBSA。(3)双下肢膝关节及其周边组织烧伤, 深度深Ⅱ~Ⅲ度, 双侧膝关节屈曲功能障碍。(4)下肢创面完全愈合或者散在残余创面总面积<1%TBSA, 下肢关键大肌群肌力≥3级。(5)可独立完成坐、站转换, 手扶或抓握下可独自站立10 s以上。(6)患者无认知障碍, 无主动运动禁忌证并且能够积极主动配合训练。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心脑、神经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者。(2)下肢静脉血栓、凝血功能障碍者。剔除标准:治疗及随访中断者。

1.2. 样本量估算及临床资料与分组

本研究选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作为主要评价指标, 根据该指标的预估值进行样本量计算, 公式:n1=n2=2×(Zα/2+Z1-β2×σ2÷D2。设α=0.05、1-β=0.9、Zα/2=1.96、Z1-β=1.28、σ=3、D=3[7], 则n1=n2=2×(1.96+1.28)2×32÷32=20.995 2, 按15%的失访情况并进一步扩大样本量, 将每组样本量增加到30例。

2021年1月—2023年1月, 本单位收治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深度烧伤后下肢功能障碍老年患者, 其中火焰烧伤者19例、沸水或水蒸气烫伤者41例, 年龄60~71岁, 烧伤总面积30%~55%TBSA, 下肢残余创面总面积0.2%~0.8%TBSA, 下肢关键大肌群肌力为4级或5级。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依次编号,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康复组和联合康复组, 每组30例。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 2组患者均无脱落病例。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 1.

2组深度烧伤后下肢功能障碍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wo group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dysfunction after deep burns

组别 例数 性别(例) 年龄(岁, x±s 烧伤总面积(%TBSA, x±s 下肢深Ⅱ度烧伤面积(%TBSA, x±s 下肢Ⅲ度烧伤面积(%TBSA, x±s 身体质量指数(kg/m2, x±s 伤后至开始康复治疗时间(d, x±s
注:对常规康复组患者行关节牵伸、抗阻及平衡训练, 对联合康复组患者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进行包括哑铃推举和高位下拉等训练的基于渐进模式的运动处方训练;TBSA为体表总面积
常规康复组 30 17 13 65±3 44±6 20±7 20±6 23±6 49±3
联合康复组 30 16 14 64±3 45±7 20±8 19±7 23±5 49±4
统计量值 χ2=0.07 t=1.27 t=-0.59 t=0.17 t=0.63 t=0.65 t=0.67
P 0.795 0.208 0.555 0.809 0.530 1.000 0.588

1.3. 治疗方法

对2组患者于下肢创面愈合后或散在残余创面总面积<1%TBSA时, 开始进行康复治疗。按照本课题组前期针对深度烧伤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法, 对所有患者在整个治疗期间均进行红光治疗, 并嘱其在红光治疗之外的时间穿戴弹力裤/袜, 行红光治疗2周后, 开始康复训练[8], 康复训练的时间均为12周。训练前后均由对该课题研究不知情的1名康复医师和2名康复治疗师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和资料收集。

1.3.1. 常规康复组

1.3.1.1. 关节牵伸训练

每天1次, 每周连续治疗5 d。患者端坐于治疗床边, 进行膝关节被动牵伸训练。由康复治疗师手法牵伸膝关节至患者有微痛牵伸感的最大角度[9], 反复牵伸, 每次治疗20 min。手法牵伸完成后, 佩戴GL20FX-000-01型膝关节屈曲活动训练器(广州科安康复科技有限公司)继续维持关节活动度, 每次牵伸到最大角度后保持3~5 min, 待患者痛感下降后, 再牵伸到最大角度继续保持3~5 min, 每次治疗30 min。

1.3.1.2. 抗阻训练

隔日1次, 每周3次。训练开始前, 测量患者双上肢及双下肢1次最大重复力量[10]。训练时, 由康复治疗师根据所测1次最大重复力量的60%为负荷选择相应阻力范围内的弹力带, 徒手辅助下控制患肢正确的运动轨迹, 对患者进行抗阻训练, 每个肢体训练1组, 每组8~12个, 组间休息2~3 min。新一周的训练需在再次测量患者1次最大重复力量的基础上进行。

1.3.1.3. 平衡训练

每天1次, 每周连续治疗5 d。训练主要包括双脚站立平衡训练、单脚站立平衡训练、平衡垫站立训练, 训练时均可手扶肋木[11]。单个动作训练时间为10~15 s, 每个动作之间间歇30 s, 每次2组。

1.3.2. 联合康复组

在常规康复组患者治疗基础上进行每周3次(周一、周三、周五)的基于渐进模式的运动处方干预。本课题组根据运动处方制订原则[12]及《烧伤康复治疗指南(2013版)》[13], 结合本单位收治的60例老年烧伤患者烧伤后运动前健康筛查结果, 为其制订个体化运动处方。运动处方以书面表格形式制订, 主要包括以下项目:(1)基本信息、体力活动水平、健康筛查、运动风险等级、运动测试结果;(2)运动的目的、方式、强度、时间、频率、周运动量、运动目标、注意事项;(3)依照完成难度, 分为本体感觉训练、静态姿势训练、动态平衡训练和扰动式平衡训练4个渐进模式, 含具体训练项目;(4)人体运动产生适应性反应后, 调整运动方式、运动量和负荷量。整体运动方案如下:准备活动10 min, 全身包括各大关节自主活动、全身大肌肉群牵伸运动, 之后按制订的基于渐进模式的个体化运动处方内容进行干预。锻炼结束后整理活动约10 min, 包括拍打肌肉、牵伸主要肌群。训练过程中均由康复治疗师进行医务监督, 保障患者康复训练的依从性。按照本课题组前期针对深度烧伤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法, 待患者完成一个阶段训练后根据实际情况进阶或降阶训练[8]

运动处方内容:(1)第1~2周基础训练。行上肢哑铃推举训练, 患者仰卧, 将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 肘关节屈曲90°, 手握哑铃垂直向上推举, 直至肘关节伸直位, 再复位, 如此反复;行下肢双桥支撑和Bobath球水平支撑训练, 动作要领同本课题组前期针对深度烧伤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训练指导方法[8]。以上动作每日1组, 每组6~8次, 组间间歇30 s。(2)第3~4周附加训练。行上肢弹力带牵拉训练, 患者取坐位, 手握一端固定的弹力带的另一端向外侧伸展, 外展至最大用力程度, 每日1组, 每组6~8次, 连续做完即可;行手握哑铃水平外展情况下的下肢单腿站立训练, 单次维持6~8 s, 双腿交替各2次, 次间间歇30 s。(3)第5~6周附加训练。行上肢俯身划船训练, 患者两脚分开, 与肩同宽, 双臂自然下垂, 下肢半蹲位且踩住弹力带保持不动, 将两侧弹力带牵拉至肘关节屈曲约90°位置, 再复位, 如此反复, 每日1组, 每组6~8次, 连续做完即可;行下肢平衡垫站立时接手抛球训练, 患者右脚踩平衡垫, 左手扶肋木, 右手接治疗师抛出的网球, 每日1组, 每组6~8次, 左右各1组, 连续做完即可。(4)第7~8周附加训练。手扶楼梯栏杆进行上下楼梯训练, 楼梯为14级台阶, 台阶高度约为15 cm, 每日上下往返1次。(5)第9~10周附加训练。行上肢高位下拉训练, 患者取坐位, 双手紧握拉杆, 双臂伸直, 身体微后倾, 挺胸抬头, 双手紧握拉杆, 尽可能地向下拉拽, 直到横杆接触到胸肌位置为止, 再复位, 如此反复;行四肢联动式的站姿手触膝训练, 患者站立位, 抬高左膝, 同时右手去触碰左膝, 随即恢复站立姿势, 左右交替, 如此反复, 若患者较易完成该动作, 可更改为站姿肘碰膝, 动作同站姿手触膝。以上动作每日1组, 每组10~12次, 连续做完即可。(6)第11~12周附加训练。行动态干扰前行训练, 在患者正常步行过程中, 治疗师从背后不定时地轻推患者肩膀破坏步态稳定进行干扰, 步行距离约6 m, 每日往返1次, 途中干扰次数为6~8次。

1.4. 评估指标

1.4.1. 上肢和下肢的运动功能

训练前(红光治疗2周后, 下同)、训练12周后, 采用简易Fugl-Meyer量表[14]评估患者上肢和下肢的运动功能。该量表包含上肢与下肢2个部分, 其中上肢包含33个评估项目, 下肢包含17个评估项目, 各单项全部完成为2分, 部分完成为1分, 不能完成为0分, 上肢总分为66分, 下肢总分为34分, 量表总分100分。评分越高, 提示运动功能越好。

1.4.2. 体适能

训练前、训练12周后, 采用简易体能状况量表[15]评价患者体适能。该量表包含平衡能力、步行速度和椅子坐立3个项目, 每项内容评分为0~4分, 量表总分为12分。评分越高, 代表体适能越好。

1.4.3. 跌倒风险

训练前、训练12周后, 通过计时-起立行走测试 [16]耗时评估患者跌倒风险。嘱患者坐在测试椅上, 听到指令后由坐位站起并以正常步速前行, 绕过距起点3 m的标记点后返回, 记录患者从坐位站起开始步行至返回起点椅子位置并坐下后所用总时长。耗时越短, 说明患者的跌倒风险越低。

1.4.4. 不良事件及患者满意度

(1)记录患者训练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 如肌肉组织损伤、水肿及跌倒等。(2)训练12周后, 根据利克特量表[17]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对训练效果的满意度。该调查表包括身体约束度、舒适度及认可度3个指标, 每个指标有5个选项, 即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 分别对应1、2、3、4、5分, 总分15分。评分越高, 表明患者满意度越高。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用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用MQ1, Q3)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计数资料数据用频数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双侧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上肢和下肢的运动功能

训练前, 2组患者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相近(P>0.05)。训练12周后, 常规康复组、联合康复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11.42、-13.67, P<0.001), 但2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12周后, 常规康复组、联合康复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4.14、-6.94, P<0.001), 且联合康复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常规康复组(P<0.05)。见表 2

表 2.

2组深度烧伤后下肢功能障碍老年患者训练前后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 x±s

Comparison of upper and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between two group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dysfunction after deep burns

组别 例数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
训练前 训练12周后 训练前 训练12周后
注:训练前为进行红光治疗2周后;对常规康复组患者行关节牵伸、抗阻及平衡训练, 对联合康复组患者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进行包括哑铃推举和高位下拉等训练的基于渐进模式的运动处方训练;与组内训练前比较, aP<0.05
常规康复组 30 53.9±3.1 61.8±1.1a 23.3±2.5 26.3±2.6a
联合康复组 30 54.3±2.9 61.7±1.0a 23.9±2.4 28.9±2.6a
t -0.43 0.36 -0.98 -3.90
P 0.666 0.723 0.330 <0.001

2.2. 体适能

训练前, 2组患者体适能各单项评分及总评分均相近(P>0.05);训练12周后, 常规康复组、联合康复组患者体适能中的平衡能力评分、步行速度评分、椅子坐立评分及总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4.38、-3.55、-3.88、-4.65与-4.58、-4.68、-4.42、-4.48, P<0.001), 且联合康复组患者体适能各单项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康复组(P<0.05)。见表 3

表 3.

2组深度烧伤后下肢功能障碍老年患者训练前后体适能各单项评分及总评分比较[分, MQ1, Q3)]

Comparison of the individual and total scores of physical fitnes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between two group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dysfunction after deep burns

组别 例数 平衡能力评分 步行速度评分 椅子坐立评分 总评分
训练前 训练12周后 训练前 训练12周后 训练前 训练12周后 训练前 训练12周后
注:训练前为进行红光治疗2周后;对常规康复组患者行关节牵伸、抗阻及平衡训练, 对联合康复组患者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进行包括哑铃推举和高位下拉等训练的基于渐进模式的运动处方训练;与组内训练前比较, aP<0.05
常规康复组 30 1.00(0, 1.00) 2.00(1.00, 3.00)a 1.00(1.00, 2.00) 2.00(1.00, 3.00)a 1.00(0.75, 2.00) 2.00(1.00, 3.00)a 3.00(2.00, 4.00) 6.00(5.00, 7.00)a
联合康复组 30 1.00(0, 1.25) 3.00(2.00, 4.00)a 1.00(0, 2.00) 3.00(2.00, 3.25)a 1.00(0.75, 2.00) 3.00(2.00, 4.00)a 3.00(2.00, 4.00) 9.00(8.00, 10.00)a
Z -0.98 -3.93 -0.88 -3.41 -0.72 -3.19 -0.27 -5.33
P 0.328 <0.001 0.376 <0.001 0.467 <0.001 0.789 <0.001

2.3. 跌倒风险

训练前, 常规康复组患者针对跌倒风险的计时-起立行走测试耗时为(44.0±4.9)s, 与联合康复组的(43.1±4.4)s相近(t=0.74, P=0.460)。训练12周后, 联合康复组患者针对跌倒风险的计时-起立行走测试耗时为(28.0±2.1)s, 明显短于常规康复组的(30.5±1.8)s(t=4.94, P<0.001);且常规康复组、联合康复组患者针对跌倒风险的计时-起立行走测试耗时均较训练前明显缩短(t值分别为14.80、15.86, P<0.001)。

2.4. 不良事件及满意度评分

所有患者训练期间均未发生肌肉组织拉伤、水肿以及跌倒等不良事件。训练12周后, 联合康复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评分为(13.5±1.2)分, 明显高于常规康复组的(8.5±1.4)分(t=21.78, P<0.001)。

2.5. 典型病例

患者男, 62岁, 于2021年6月25日居家做饭时因天然气泄漏不慎被火焰烧伤, 烧伤总面积为50%TBSA, 深度为深Ⅱ~Ⅲ度, 其中下肢深Ⅱ度烧伤面积为30%TBSA、Ⅲ度烧伤面积为8%TBSA。次日从当地医院转至本单位, 转入院后行补液、抗感染、抗休克等治疗。伤后47 d, 创面基本愈合, 下肢残余创面总面积约0.6%TBSA, 下肢关键大肌群肌力为4级, 双下肢功能受限, 纳入联合康复组, 对受限下肢行关节牵伸、抗阻及平衡训练等康复治疗, 另行每周3次的基于渐进模式的运动处方训练。训练前及训练12周后, 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58、63分,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20、32分;体适能中平衡能力评分分别为1、4分, 步行速度评分分别为2、3分, 椅子坐立评分分别为1、4分, 体适能总评分分别为4、11分;计时-起立行走测试耗时分别为56、21 s。训练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 训练结束后, 患者能正常上下楼梯及下蹲, 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评分为15分。治疗结束后1年半随访, 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体适能维持良好, 未发生跌倒情况, 能使用农具工作。见图 1

图 1.

行常规康复联合基于渐进模式的运动处方训练治疗深度烧伤后下肢功能障碍老年患者的效果。1A. 伤后2 d, 患者双下肢皮肤焦痂形成, 大部分发白;1B. 伤后47 d, 双下肢创面基本愈合, 仅残留散在小创面;1C. 康复治疗开始时, 行双下肢红光治疗;1D. 红光治疗2周后, 行下肢弹力带抗阻训练;1E. 康复训练第7天, 行下肢Bobath球水平支撑训练;1F. 康复训练第21天, 行手握哑铃水平外展情况下下肢单腿站立训练;1G. 康复训练第63天, 行高位下拉训练;1H. 治疗结束后1年半随访, 患者能使用铁锹翻土

The effect of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combined with exercise prescription training based on a progressive mode in treating an elderly patient with lower limb dysfunction after deep burns

注:常规康复包括关节牵伸、抗阻及平衡训练, 运动处方训练包括哑铃推举和高位下拉等

图 1

3. 讨论

烧伤后的皮肤在经过炎症、细胞增殖和组织重塑等一系列复杂而有序的生物学过程后愈合[18], 而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诸多因素均可能会导致创面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致使患者卧床时间延长, 出现关节活动度、肌力、代谢等水平下降[19]。目前,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 老年烧伤患者在烧伤患者中的占比呈上升趋势[20], 而老年患者深度烧伤后因免疫力低、身体素质差、基础疾病较多等一系列问题, 导致卧床时间更久, 机体各功能水平下降更为严重,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康复治疗, 可能遗留严重的外观和功能障碍, 生活质量大大下降[21]。所以, 临床上需要重点关注老年烧伤患者, 特别是烧伤后存在肢体功能障碍者, 为其提供切实可行的适宜康复治疗方案。

在本单位门诊复查的烧伤患者人群中, 常见下肢烧伤创面愈合后功能恢复效果不理想的老年患者, 其生活中发生跌倒事件较多, 主要见于下肢膝关节前侧(髌骨处)因摔倒磕碰后破溃;另有因膝关节后侧(腘窝处)瘢痕挛缩致膝关节伸直障碍者, 过度牵扯后瘢痕表面破溃, 导致感染逐渐加重、创面经久不愈, 对运动产生畏惧心理, 进而彻底选择卧床, 使得功能障碍呈进行性加重。本课题组分析发生以上情况的原因主要如下:(1)较多老年烧伤患者在功能康复治疗中, 稍有成效就主动放弃后续治疗, 主要可能与老年患者烧伤后康复意识薄弱、经济能力差、缺乏亲属长久照顾等有关, 导致康复治疗延续性中断。(2)目前传统烧伤后康复治疗方法存在如运动训练项目较单一、体适能训练和功能性步行能力训练缺乏等不足, 加之老年烧伤患者主动锻炼的意识差且执行力弱, 均会影响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 从而增加跌倒风险。针对以上问题, 本课题组访谈院内外运动医学、体育训练学、烧伤康复治疗学等相关领域专家, 查阅相关书籍, 设计了一套针对老年烧伤患者烧伤后个体化渐进模式的运动处方训练方案, 自2021年1月开始, 将该基于渐进模式的运动处方运用到老年下肢烧伤患者的康复治疗中, 以期增强老年烧伤患者烧伤后运动功能和体适能, 降低其跌倒风险。

本研究显示, 训练12周后, 2组患者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 说明本研究中采用的2种训练方式都是有效的。但联合康复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常规康复组, 说明制订的基于渐进模式的运动处方训练方法, 对老年患者烧伤后下肢的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可增强其运动表现能力[22]。训练12周后, 联合康复组与常规康复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虽相近, 但与训练前相比都有所提高。虽然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对预防跌倒, 提高平衡能力没有直接影响, 但上、下肢运动功能均提高有助于增强身体的灵活性, 在跌倒发生时上肢伸展做出保护性动作或抓住栏杆、扶手等可降低跌倒发生风险或减轻跌倒带来的伤害[23]。训练12周后, 联合康复组患者体适能中平衡能力评分、步行速度评分和椅子坐立评分及总评分均优于常规康复组, 说明基于渐进模式的运动处方训练可有效促进老年烧伤患者伤后体适能恢复, 而诸多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运动处方的训练方法对老年相关疾病患者的体适能恢复起着重要长远的促进作用[24-25]。另外, 本课题组设计的运动处方基于渐进模式, 从易到难, 患者易于接受, 对患者和康复治疗师都有客观的约束力, 在对患者锻炼的依从性上也具有一定的督导作用[26]。训练12周后, 2组患者的跌倒风险均降低, 而联合康复组患者针对跌倒风险的计时-起立行走测试耗时明显短于常规康复组。综合前述结果分析可知, 联合康复组患者训练后的跌倒风险降低得益于上下肢运动功能及体适能的提高, 反复训练与维系促使身体的灵活性、稳定性、协调性得到更进一步提升, 运动表现能力更佳。另外, 联合康复组患者训练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 且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也比常规康复组更高, 说明该训练方法有效且可靠。

综上所述, 本研究制订的老年烧伤后个体化运动处方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通过基于渐进模式的运动处方干预有效地促进了老年烧伤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体适能恢复, 降低了其跌倒风险, 患者的依从性和执行者的管理都得到了保障, 值得临床推广。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 研究视角较为单一, 分析的深度相对不足, 这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全面性, 结论有待进一步考证;其次, 入组患者的理解能力不同, 在测试中的数据测量、收集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导致分析的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略有偏差。今后本研究团队将继续扩大样本量, 优化设计方案, 延长观察周期, 进一步验证该运动处方的长期疗效。

Funding Statement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022SF-279)

Shaanxi Provinci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lan (2022SF-279)

本文亮点

(1) 证实采用基于渐进模式的运动处方干预深度烧伤后下肢功能障碍老年患者, 可较好地恢复该类患者运动功能及身体机能, 提高其伤后运动表现能力, 降低其跌倒风险, 是一种较理想的运动康复锻炼方式。

(2) 运动处方基于渐进模式制订, 从易到难, 易于患者接受。该疗法对深度烧伤后下肢功能障碍老年患者的康复训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相较于常规康复能更好地促进该类患者的功能恢复。

Highlights

(1) It was confirmed that the use of exercise prescription based on a progressive mode to intervene elderly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dysfunction after deep burns can effectively restore their motor and physical functions, improve their motor performance post injury, and reduce their risk of falling. It was an ideal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method.

(2) The exercise prescriptions that were based on a progressive mode from easy to difficult, were easy for patients to accept. This therapy had a certain binding force 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dysfunction after deep burns, and can better promote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such patients than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赵海洋:酝酿和设计试验、实施研究、分析并解释数据、撰写文章;韩军涛、刘佳琦:指导研究、修改论文、研究经费支持、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胡大海、周琴:指导研究、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朱婵、徐婧、张博文、齐宗师:采集和分析数据

References

  • 1.王 晓东, 马 丽, 王 德洪, et al. 老年人身体形态、机能及素质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2;31(10):907–912. doi: 10.3969/j.issn.1000-6710.2012.10.012. [DOI] [Google Scholar]
  • 2.陈 伟, 张 梓晨, 王 若宇, et al. 471例老年烧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3;44(2):88–97.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202. [DOI] [Google Scholar]
  • 3.杨 长发, 闵 定宏, 郭 光华. 老年烧伤感染的防治研究进展.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3;39(3):285–289.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321-00078. [DOI]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 4.Wang W, Zhang J, Lv Y, et al.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severe burns at a major burn center in Southwest China. Med Sci Monit. 2020;26:e918537. doi: 10.12659/MSM.918537. [DOI]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 5.Yang SX, Cheng S, Su DL. Sports injury and stressor-related disorder in competitive athl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 new framework[J/OL]. Burns Trauma, 2022, 10: tkac017[2023-07-2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702266/. DOI: 10.1093/burnst/tkac017.
  • 6.Khaiyat OA, Norris J. 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y of selected trunk, core, and thigh muscles in commonly used exercises for ACL rehabilitation. J Phys Ther Sci. 2018;30(4):642–648. doi: 10.1589/jpts.30.642. [DOI]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 7.佟 琳, 张 万福, 胡 晓龙, et al. 腹部不同位置全厚皮片修复小儿功能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2;38(8):744–75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709-00243. [DOI]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 8.赵 海洋, 刘 佳琦, 韩 军涛, et al. 渐进式核心肌群训练联合下肢智能康复训练对烧伤患者下肢功能障碍影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2;38(12):1117–112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616-00236. [DOI]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 9.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烧伤后关节功能障碍的预防与康复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J/CD].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1, 16(4): 277-282.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4.001.
  • 10.岳 梦艳, 袁 淑娟. 血流限制训练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中国康复. 2023;38(6):380–384. doi: 10.3870/zgkf.2023.06.013. [DOI] [Google Scholar]
  • 11.Emirzeoğlu M, Ülger Ö. The acute effects of cognitive-based neuromuscular training and game-based training on the dynamic balance and speed performance of healthy young soccer player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Games Health J. 2021;10(2):121–129. doi: 10.1089/g4h.2020.0051.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12.陈 适, 郭 晓湲, 潘 慧. 循证化、精准化运动处方的制定和意义.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3;32(6):488–492. doi: 10.3760/cma.j.cn371468-20230221-00079. [DOI] [Google Scholar]
  • 13.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烧伤科医师分 会. 烧伤康复治疗指南(2013版) 中华烧伤杂志. 2013;29(6):497–50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6.001. [DOI] [Google Scholar]
  • 14.Huang Z, Tang G, Kumar A, et al. A kinematic data based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evaluation method for post-stroke rehabilitation. Annu Int Conf IEEE Eng Med Biol Soc. 2021;2021:7288–7291. doi: 10.1109/EMBC46164.2021.9629887.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15.Navarrete-Villanueva D, Gómez-Cabello A, Marín-Puyalto J, et al. Frail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elderly peopl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ports Med. 2021;51(1):143–160. doi: 10.1007/s40279-020-01361-1.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16.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护理学组,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医学护理分会, 中国老年护理联盟, et al. 老年人失能预防运动干预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 中国全科医学. 2023;26(22):2695-2710, 271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23. [DOI] [Google Scholar]
  • 17.仲 伟, 史 淑霞, 秦 沁悦, et al. 临床研究协调员工作能力与工作量的测量工具及合理性评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3;28(8):937–947.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8.010. [DOI] [Google Scholar]
  • 18.Tong X, Lu J, Zhang W,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xternal tissue expansion technique in the treatment of soft tissue defec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utcomes and complication rates[J/OL]. Burns Trauma, 2022, 10: tkac045[2023-07-2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518877/. DOI: 10.1093/burnst/tkac045.
  • 19.Tapking C, Popp D, Herndon DN, et al. Cardiac dysfunction in severely burned patients: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et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Shock. 2020;53(6):669–678. doi: 10.1097/SHK.0000000000001465.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20.Jeschke MG, Phelan HA, Wolf S, et al. State of the science burn research: burns in the elderly. J Burn Care Res. 2020;41(1):65–83. doi: 10.1093/jbcr/irz163. [DOI]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 21.胡 敏, 陈 晓娟, 任 琳洁, et al. 成年烧伤患者恐动症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横断面调查. 中华烧伤杂志. 2021;37(6):575–581.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618-00313. [DOI] [Google Scholar]
  • 22.《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3)》专家组 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3)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3;42(1):3–13. doi: 10.3969/j.issn.1000-6710.2023.01.001. [DOI] [Google Scholar]
  • 23.李 翠查, 徐 蕊, 宋 淑华. 渐进性抗阻运动对老年人体适能及跌倒风险的干预研究.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2;20(5):41–45. doi: 10.3969/j.issn.1672-2671.2022.05.011. [DOI] [Google Scholar]
  • 24.吴 延, 王 广玲, 聂 作婷, et al. 2022年版《世界指南: 老年人跌倒的预防与管理》解读. 中国全科医学. 2023;26(10):1159-1163, 117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42. [DOI] [Google Scholar]
  • 25.罗 曦娟, 李 新, 张 献博, et al. 慢性疾病运动处方新进展.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3;42(8):658–664. doi: 10.3969/j.issn.1000-6710.2023.08.013. [DOI] [Google Scholar]
  • 26.杨 延平, 邱 俊强, 陈 演, et al. 个性化渐进式运动处方对老年女性平衡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的影响.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0;28(10):785–788. doi: 10.16386/j.cjpccd.issn.1004-6194.2020.10.016. [DOI] [Google Scholar]

Articles from Chinese Journal of Burns and Wounds are provided here courtesy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