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West China Journal of Stomatology logoLink to West China Journal of Stomatology
. 2015 Jun;33(3):267–271. [Article in Chinese] doi: 10.7518/hxkq.2015.03.011

正畸正颌联合矫治骨性Ⅲ类错Inline graphic畸形前牙位置及硬组织稳定性的系统评价

Stability of the anterior teeth and hard tissue of skeletal class Ⅲ malocclusion after orthodontic surgery: systematic review

Xueyan Li 1, Mengxuan Deng 1, Xiaoping Yuan 1,
Editor: 李 彩1
PMCID: PMC7030102  PMID: 26281255

Abstract

目的

对正畸正颌联合矫治骨性Ⅲ类错Inline graphic畸形在术后3年前牙位置及硬组织的稳定性进行系统评价。

方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及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查找研究正畸正颌联合矫治严重骨性Ⅲ类错Inline graphic畸形的所有文献,检索日期截止2013年12月。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5.2软件对前牙位置及硬组织相关指标稳定性进行Meta分析或描述性分析。

结果

研究最终纳入4篇文献,均为前后对照试验,共180例患者,文献评价等级均为A。Meta分析结果表明:术后3年与术后相比,U1-SN的合并加权均数差 (WMD)为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1-MP、OB、OJ、SNA、SNB、ANB、MP-SN的合并WMD分别为−1.58、0、−0.41、−0.58、0.25、−0.70、0.3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描述性分析表明,术后3年A点位置相对稳定,B点较术后有轻微复发(P<0.05)。

结论

下前牙的位置及前牙覆Inline graphic覆盖较为稳定,上前牙有轻微复发唇倾;上颌骨的位置基本保持稳定,仅下颌骨有少量的向前复发。

Keywords: 正畸正颌联合矫治, 骨性Ⅲ类错|HE|, 前牙, 硬组织, 稳定性,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对于严重骨性Ⅲ类错Inline graphic畸形患者,采用单纯正畸治疗难以达到治疗效果,常需要正畸正颌联合矫治,其治疗最终目标是功能、美观及稳定。近年来众多学者对正畸正颌联合矫治严重骨性Ⅲ类错Inline graphic的长期稳定性尤其关注,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软组织、骨组织及牙齿位置的变化。张君等[1]、周彦恒等[2]研究得出术后3年上前牙轻微复发;Jakobsone等[3]、de Lir Ade等[4]研究得出术后3年患者保持了相对稳定的面貌及咬合关系。现今研究主要是各个临床医生自己的病例研究,样本量小,质量参差不齐,结论可信度低,矫治后是否稳定仍需要一个可靠的结论供临床医生参考。本研究拟通过分析术后3年前牙位置及硬组织的稳定性,将相关指标进行系统评价,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1. 材料和方法

1.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文献纳入标准如下。1)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半随机对照试验、前后对照试验。2)研究对象:采用正畸正颌联合矫治的严重骨性Ⅲ类错Inline graphic畸形患者,处于生长发育停滞期,单纯发育畸形,不伴有唇腭裂、烧伤、外伤等畸形,从未进行过正畸或颌面手术治疗。3)干预措施:均同期进行上颌Lefort Ⅰ型截骨术及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且术前、术后配合正畸治疗。4)研究指标:U1-SN(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相交之下内角),L1-MP(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相交之上内角),覆Inline graphic(overbite,OB),覆盖(overjet,OJ),SNA( 蝶鞍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角),SNB(蝶鞍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ANB(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MP-SN(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相交之下内角),A点(上牙槽座点),B点(下牙槽座点)。

文献排除标准如下。1)研究类型:随机方法不正确的研究,重复报告的文献,个案病例报告,小样本量的研究;2)干预措施:除了正畸正颌联合矫治外还采用其他治疗方法,或者未采用正畸正颌联合矫治仅单颌手术治疗的文献。

1.2.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无语言限制。为避免漏查文献,对《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口腔医学研究》、《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dontics and Dentofacial Orthopedics》及国内外相关会议、摘要进行手工检索,截止时间为2013年12月。英文检索词:orthodontic、orthognathic-surgery、skeletal class Ⅲ malocclusion、hard tissues、anterior teeth、stability。中文检索词:正畸治疗、正颌手术治疗、骨性Ⅲ类、硬组织、前牙、稳定性。中文检索式:(正畸治疗、正颌手术治疗或正畸正颌联合矫治)+(骨性Ⅲ类或Ⅲ类)+(硬组织或牙齿)+(稳定性或复发)。

1.3. 资料提取

由2位评价员独立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制成评价表,并交叉核对,确认结果一致性,通过协商或第3位研究者解决分歧。通过对评价员之间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9,2位评价员对文献评估的一致性较好。资料提取的内容包括:作者、出版年限、实验设计、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样本量、相关结局指标。

1.4. 质量评价

根据纳入研究的不同试验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学质量评价标准。随机对照试验、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及EPOC(Effective Practice and Organization of Care Group)[5]的文献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质量评价;前后对照试验采用修改后的EPOC评价标准评价其质量。EPOC评分的项目包括:基线方法、研究对象的特性评估、盲法评估、结果及结论是否有针对性、混杂因素的排除、随访率、研究问题是否清晰。每一个单项评分分为0、1、2分。0分:该评分项目在文献中未提及或说明;1分:该评分项目在文献中提及但未进行具体的研究或说明;2分:该评分项目在文献中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表述。根据得分将纳入的研究分为A、B、C共3个等级,A级(5~6分):高质量,没有严重影响研究结果可信度的因素;B级(2~4分):中等质量,对研究结果有一些不确定因素;C级(0~1分):低质量,存在严重影响研究结果可信度的因素。

1.5. 统计分析

采用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5.2软件对前牙位置及硬组织稳定性相关指标进行系统评价。系统评价研究指标均为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或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 mean difference,SMD)为疗效分析统计量,各效应量均以95%CI表示。采用χ2检验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如无异质性时(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如有异质性(I2>50%),进行亚组分析或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异质性进行部分矫正,必要时进行敏感性分析。合并结果P<0.05,则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对异质性过大不能进行Meta分析或无法寻找数据来源的资料仅采用描述性分析。对有潜在性的发表偏倚采用漏斗图表示。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298篇,经阅读文题和摘要筛出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14篇,阅读全文,排除未达到纳入标准的10篇研究[2],[6][14],最终纳入4篇文献[1],[3][4],[15],均为前后对照试验,共180例患者。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详见表1

表 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Tab 1 Characteristics of included trials

纳入研究 样本量 研究类型 性别(男/女) 平均年龄/岁 干预措施 硬组织相关指标
Ko 2011 [15] 35 前后对照 19/16 24.6 a、b、c U1-SN、L1-MP、SNA、SNB、ANB、MP-SN、A点、B点
de Lir Ade 2013 [4] 40 前后对照 26/14 25.4 a、b、c U1-SN、L1-MP、OB、OJ、ANB、MP-SN
Jakobsone 2011[3] 81 前后对照 55/26 25.8 a、b、c OB、OJ、SNA、SNB、ANB、MP-SN、A点、B点
张君2009 [1] 24 前后对照 14/10 22.4 a、b、c U1-SN、L1-MP、SNA、SNB、ANB、MP-SN

注:干预措施中,a为上颌Lefort Ⅰ型截骨术,b为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c为术前术后正畸治疗。

2.2. 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纳入研究的4篇文献因涉及伦理学,故均未行盲法评估。纳入文献均不同程度上提及研究对象的特性、基线方法、结果及结论有针对性、随访率等,评价等级均为A。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详见表2

表 2.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Tab 2 Method quality evaluation of included trials

纳入研究 研究对象的特性 盲法 随访率 混杂因素的排除 基线可比性 结果、结论针对性 研究问题是否清晰 等级
de Lir Ade 2013 [4] 1 0 1 0 1 1 1 A
Ko 2011[15] 1 0 1 1 1 1 1 A
Jakobsone 2011[3] 1 0 1 1 1 1 1 A
张君2009[1] 1 0 1 1 1 1 1 A

2.3. 异质性检验

对4篇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I2为96%,有异质性,进一步敏感性分析发现,张君等[1]研究数据结果变异较大,这可能是由手术前移上颌和后退下颌的距离不同造成。

2.4. 前牙位置及硬组织稳定性的系统评价

2.4.1. U1-SN

de Lir Ade、Ko、张君3篇文献对术后3年与术后的U1-SN进行了比较,异质性检验(P=0.26,I2=25%)表明各研究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合并WMD为4.29,95%CI为[2.91,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0,P<0.000 01),说明术后3年患者的上前牙唇倾度增加。

2.4.2. L1-MP

de Lir Ade、Ko、张君3篇文献对术后3年与术后的L1-MP进行了比较,异质性检验(P=0.02,I2=75%)表明各研究异质性偏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合并WMD为−1.58,95%CI为[−4.36,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1,P=0.27),说明下前牙的转矩相对较稳定。

2.4.3. OB

Jakobsone、de Lir Ade 2篇文献对术后3年与术后的OB进行了比较,异质性检验(P=0.82,I2=0%)表明各研究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合并WMD为0,95%CI为[−0.09,0.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9,P=0.93),说明覆Inline graphic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

2.4.4. OJ

Jakobsone、de Lir Ade 2篇文献对术后3年与术后的OJ进行了比较,异质性检验(P<0.000 01,I2=96%)表明各研究异质性偏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合并WMD为−0.41,95%CI为[−1.19,0.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5,P=0.30),说明覆盖较为稳定。

2.4.5. SNA

Ko、Jakobsone、张君3篇文献对术后3年与术后的SNA进行了比较,异质性检验(P=0.23,I2=32%)表明各研究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合并WMD为−0.58,95%CI为[−1.18,0.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0,P=0.06),说明SNA较为稳定。

2.4.6. SNB

Ko、Jakobsone、张君3篇文献对术后3年与术后的SNB进行了比较,异质性检验(P=0.90,I2=0%)表明各研究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合并WMD为0.25, 95%CI为[−0.42,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3,P=0.47),说明SNB保持稳定。

2.4.7. ANB

de Lir Ade、Ko、Jakobsone、张君4篇文献对术后3年与术后的ANB进行了比较,异质性检验(P=0.001,I2=81%)表明各研究异质性偏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合并WMD为−0.70,95%CI为[−1.44,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5,P=0.06),说明ANB较为稳定。

2.4.8. MP-SN

de Lir Ade、Ko、Jakobsone、张君4篇文献对术后3年与术后的MP-SN进行了比较,异质性检验(P=0.92,I2=0%)表明各研究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合并WMD为0.39,95%CI为[−0.25,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0,P=0.23),说明MP-SN较为稳定。

2.4.9. A点、B点位置

Ko、Jakobsone 2篇文献对术后3年与术后的A、B点位置的变化进行了研究。Ko等[15]以S点出发,SN顺时针旋转7°作为X轴,过S点与X轴作垂线为Y轴,测量术后与术后3年A、B点矢状向的距离。Jakobsone等[3]以鼻根点的垂线NP为基准,测量术后与术后3年A、B点矢状向的距离。由于二者的研究方法不同,不能进行Meta分析,仅做描述性分析。Ko等[15]的测量结果显示,A-Y距离术后为(68.5±6.5)mm,术后3年为(68.1±6.0)mm,平均后移了0.5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术后3年A点位置相对稳定;B-Y距离术后为(63.7±9.8)mm,术后3年为(65.3±9.8)mm,平均前移了1.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术后保持期间B点的位置有轻微前移复发。Jakobsone等[3]的测量结果显示,术后3年相比术后,A点平均后退了0.1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点平均前移了1.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B点位置较术后有轻微前移复发。

2.5. 发表性偏倚

本研究因最终纳入的研究较少,各个权重相差并不大,未进行漏斗图分析。

3. 讨论

3.1. Meta分析质量及局限性

本研究全面查阅文献,对正畸正颌联合矫治骨性Ⅲ类错Inline graphic进行系统总结,最终纳入4篇文献,共180例患者,均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纳入研究对象,有完整的手术及正畸过程的病例记录,数据完整,无失访。与以往的小样本研究相比,本研究能更客观地反映正畸正颌联合矫治骨性Ⅲ类错Inline graphic畸形术后3年前牙位置及上下颌骨的稳定性,对临床医生的医疗决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研究的Meta分析质量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纳入文献数目较少,各研究样本量偏小;2)Meta分析中存在一定的统计学异质性,分析异质性来源后,并不能够完全消除统计学异质性;3)纳入文献均为前后对照试验,因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涉及伦理学问题,无法实施随机对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献质量;4)纳入研究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倚风险,如发表偏倚、选择偏倚等,可能会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3.2. 前牙位置的稳定性分析

本研究Meta分析得出,1)术后3年U1-SN减少了4.29°,具有统计学差异,即上颌前牙有复发唇倾趋势,这与周彦恒等[2]研究正畸正颌联合矫治后牙齿位置的稳定性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由于术前颌骨骨量不足、去代偿不充分、术中上颌骨前下旋转、术后上颌少量上移等因素导致。术前正畸应将牙齿直立于基骨上,使牙齿在前后垂直向达到正常的位置,并将第二磨牙纳入矫治系统,消除咬合干扰,有利于牙Inline graphic生理功能的发挥和软硬组织的健康。2)术后3年下前牙的位置相对稳定,这与张君等[1]研究术后3年与术后相比下颌骨及颏部位置比较稳定、下颌切牙相对基骨保持直立结果一致,主要与术后下颌骨的稳定有关。3)术后3年覆Inline graphic没有明显改变,说明垂直向的复发较少,但Jakobsone等[3]研究发现上颌大量前移及下颌骨大量后退后有垂直向复发的风险,可通过下颌的自动逆时针旋转及下中切牙的代偿萌出,使前牙覆Inline graphic关系保持相对稳定。4)术后3年覆盖保持相对稳定,双颌手术后上颌水平向复发量小,下颌后退术采用坚强内固定,可减少复发几率,术前术后正畸减少Inline graphic干扰,使咬合关系稳定。

3.3. 硬组织的稳定性分析

本研究Meta分析得出,术后3年SNA无明显变化,即上齿槽座点相对于颅部的位置关系较为稳定,未发生明显的复发,这与张君等[1]的研究结果一致,术后3年患者的硬组织相对保持稳定,提示上颌骨前徙效果保持较好。术后3年SNB、MP-SN值无明显变化,说明术后3年上牙槽座点和下颌平面相对于颅部的位置关系较为稳定,未发生明显的复发,患者的高角得到了改善,并保持了长期稳定。术后3年ANB值无明显变化,说明上下颌骨前后向位置相对稳定,正颌手术后维持了较好的Ⅰ类骨面型。Ko等[15]和Jakobsone等[3]研究均得出A点的位置较稳定,B点的位置分别有1.6和1.7 mm的前移复发,即下颌骨有少量复发,但总体上保持稳定,虽二者的研究方法不同,但结果一致。本研究纳入的4篇文献均采用上颌LeFort Ⅰ型截骨术及下颌BSSRO双颌手术。de Lir Ade等[4]研究得出,双颌手术上下颌骨移动的距离相对于单颌手术少,可减少术后复发,即双颌手术后上下颌骨矢状方向的稳定性要优于单颌手术,可能是由于手术区域暴露充分,视野清晰,固定部位较多,而不稳定因素主要来自下颌。而BSSRO后退下颌骨后,下颌骨原有的骨性支架被破坏,与下颌骨相连的肌肉及软组织失去了平衡,咀嚼以及下颌活动造成不稳定因素增加,下颌骨有复发的趋势。Jakobsone等[3]研究发现,术后到术后3年间,B点及颏前点Pg分别向前复发约25%和33%,认为下颌的复发与下颌后退的距离相关。当下颌骨后退量大时可考虑双颌手术,骨断间实施坚强内固定,促进骨愈合,防止骨断的移位,并松解软组织及肌肉,减少软组织的牵拉复发。

综上,正畸正颌矫治严重骨性Ⅲ类错Inline graphic畸形术后3年上颌前牙有轻微唇向复发,但牙齿咬合关系仍保持良好;上颌骨的位置基本保持稳定,仅下颌有少量的复发。正畸正颌联合矫治严重骨性Ⅲ类错Inline graphic畸形后前牙位置及上下颌骨能获得稳定性。该结论提示正畸正颌联合矫治骨性Ⅲ类错Inline graphic畸形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及可靠性,可为严重骨性Ⅲ类错Inline graphic畸形患者治疗提供依据。本研究中的时限为3年,但该类患者下颌骨受遗传、生长等影响有复发趋势且不能预测,故可以延长研究时限,以增加说服力。影响术后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如术前术后正畸、手术方式、固定方式、颌骨移动的距离、矫治后不同的保持方法、患者对保持的配合度、颞下颌关节的变化、软组织的适应性改变等,对其研究也相应复杂,建议学者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增加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Funding Statement

[基金项目] 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130379)

References

  • 1.张 君, 王 旭霞, 张 文娟, et al.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Inline graphic的稳定性研究[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9;27(1):60–63. [PubMed] [Google Scholar]
  • 2.周 彦恒, 孙 燕楠. 骨性Ⅲ类错Inline graphic正畸-外科联合治疗后牙齿长期稳定性研究[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2;37(5):381–384. [PubMed] [Google Scholar]
  • 3.Jakobsone G, Stenvik A, Sandvik L, et al. Three-year follow-up of bimaxillary surgery to correct skeletal Class Ⅲ malocclusion: stability and risk factors for relapse[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11;139(1):80–89. doi: 10.1016/j.ajodo.2009.03.050.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4.de Lir Ade L, de Moura WL, Oliveira Ruellas AC, et al. Long-term skeletal and profile stability after surgical-orthodontic treatment of Class Ⅱ and Class Ⅲ malocclusion[J] J Craniomaxillofac Surg. 2013;41(4):296–302. doi: 10.1016/j.jcms.2012.10.001.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5.Effective Practice and Organization of Care Group (EPOC) The data collection checklist[EB/OL] [2009-06-17]. http://www.epoc.cochrane.org.
  • 6.Chou JI, Fong HJ, Kuang SH, et al.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stability and relapse of soft and hard tissue change after 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osteotomy for mandibular setback of 64 Taiwanese patients[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5;63(3):355–361. doi: 10.1016/j.joms.2004.05.228.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7.Ko EW, Huang CS, Lo LJ, et al. Alteration of masticatory 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orthognathic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skeletal class Ⅲ malocclusion[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13;71(7):1249–1260. doi: 10.1016/j.joms.2013.01.002.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8.Kim JW, Lee NK, Yun PY, et al. Postsurgical stability after mandibular setback surgery with minimal orthodontic preparation following upper premolar extraction[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13;71(11):1968.e1–1968.e11. doi: 10.1016/j.joms.2013.07.004.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9.Ko EW, Lin SC, Chen YR, et al. Skeletal and dental variables related to the stability of orthognathic surgery in skeletal Class Ⅲ malocclusion with a surgery-first approach[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13;71(5):e215–e223. doi: 10.1016/j.joms.2012.12.025.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10.Gallego-Romero D, Llamas-Carrera JM, Torres-Lagares D, et al. Long-term stability of surgical-orthodontic correction of class Ⅲ malocclusions with long-face syndrome[J] Med Oral Patol Oral Cir Bucal. 2012;17(3):e435–e441. doi: 10.4317/medoral.17647. [DOI]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 11.Kraft T, Boulétreau P, Raberin M, et al. Severe Class Ⅲ malocclusion: long-term stability.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2 cases[J] Rev Stomatol Chir Maxillofac. 2004;105(3):153–159. doi: 10.1016/s0035-1768(04)72295-0.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12.Moldez MA, Sugawara J, Umemori M, et al. Long-term dentofacial stability after bimaxillary surgery in skeletal Class Ⅲ open bite patients[J] Int J Adult Orthodon Orthognath Surg. 2000;15(4):309–319. [PubMed] [Google Scholar]
  • 13.梁 淑贤.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成人骨性Ⅲ类错|HE|的疗效及其稳定性研究[D] 大连: 大连医科大学; 2009. pp. 1–25. [Google Scholar]
  • 14.de Haan IF, Ciesielski R, Nitsche T, et al. Evaluation of relapse after orthodontic therapy combined with orthognathic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skeletal class Ⅲ[J] J Orofac Orthop. 2013;74(5):362–369. doi: 10.1007/s00056-013-0161-0.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15.Ko EW, Hsu SS, Hsieh HY, et al. Comparison of progressive cephalometric changes and postsurgical stability of skeletal Class Ⅲ correction with and without presurgical orthodontic treatment[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11;69(5):1469–1477. doi: 10.1016/j.joms.2010.07.022.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Articles from West China Journal of Stomatology are provided here courtesy of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West China Journal of Stomatology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