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hinese Journal of Hematology logoLink to Chinese Journal of Hematology
. 2016 Sep;37(9):800–806. [Article in Chinese] 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6.09.014

实时定量PCR检测BCR-ABL (P210)转录本水平室内长期质控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The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system fo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on of BCR-ABL (P210) transcript levels

Chaoqin Zhong 1, Na He 1, Mingqiang Hua 1, Xiaodong Wei 1, Daoxin Ma 1,, Chunyan Ji 1
Editor: 王 叶青1
PMCID: PMC7342103  PMID: 27719725

Abstract

目的

制备BCR-ABL (P210)实时定量PCR(RQ-PCR)检测的室内质控物,建立RQ-PCR检测BCR-ABL (P210)转录本水平的室内质控方法。

方法

取K562细胞和HL-60细胞,制备RQ-PCR检测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的高、低浓度质控物,2013年8月至2015年10月用RQ-PCR法与临床标本同步检测BCR-ABL(P210)184次,按试剂批号(批号20130303、20131212、20140411和20150327分别简称为R1、R2、R3、R4)统计分析标准曲线斜率、截距及相关系数,并按试剂批号和质控物批号(批号20130725、20140611分别简称为Q1、Q2)统计分析高、低浓度质控物检测结果,对斜率、截距及质控物检测结果采取Levey-Jennings质控图结合Westgard多规则质控方法进行质控判断。

结果

①标准曲线斜率、截距:R1检测53次,斜率、截距均未失控;R2检测37次,斜率失控6次,且第2~8次在xs限值下侧,第12~37次在x值上侧,截距失控9次,且第1~8次在x+s限值上侧,第12~37次出现在x值下侧;R3检测80次和R4检测14次,斜率、截距均未失控。②质控物结果:Q1批号质控物,R1检测49次未失控,R2检测23次失控1次;Q2批号质控物,R2检测14次、R3检测72次及R4检测14次均未失控。

结论

利用K562细胞和HL-60细胞制备定量检测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的高、低浓度室内质控物,制备方便,检测结果可靠、稳定,使用质控物检测结果结合标准曲线斜率、截距进行室内质控,可更有效地保证临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Keywords: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融合蛋白质类,BCR-ABL, 室内质量控制, 斜率, 截距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是CML诊断的金标准和治疗的分子靶点[1]。检测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有助于CML患者的辅助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因此确保BCR-ABL(P210)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稳定性及可比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8]。实时定量PCR (RQ-PCR)是目前监测BCR-ABL(P210)水平普遍使用且敏感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人员、技术、试剂、仪器、环境及内参基因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其检测质量,为保证自身实验室的检测质量,实验室须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方案,并进行室内质控[3][4],[6],[8][15]。为了实现检测结果的可比性,2013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作为地区参比实验室,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病研究室用20130303批号试剂获取并验证了国际标准化(IS)的转换系数(CF)0.36,2014年12月用20140411批号试剂再次验证CF保持为0.36[5][6],[15]。更换试剂批号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需要在试剂、标准曲线、质控物三个层次上通过室内质控进行监测[11],[16]。室内质控物是室内质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尚无相应统一的室内质控物,针对本PCR实验室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备了BCR-ABL(P210)检测的高、低浓度室内质控物,对质控物检测结果及标准曲线的斜率、截距、相关系数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Levey-Jennings质控图结合Westgard多规则质控方法,对BCR-ABL(P210)转录本的定量检测进行室内质控动态监测。

材料与方法

一、仪器、试剂与质控物

ABI7500荧光定量PCR基因扩增仪为美国Life Technologies公司产品。BCR-ABL(P210)融合基因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源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130303、20131212、20140411和20150327,分别简称为R1、R2、R3、R4;质控物为本实验室制备,批号20130725、20140611,分别简称为Q1、Q2。

二、室内质控物的制备及分装

1.Q1批号质控物:取本实验室培养的K562细胞[BCR-ABL (P210)阳性]并进行细胞计数,430×g离心5 min,去上清,PBS洗涤2遍,加入TRIzol稀释为5 × 105 /ml,作为高浓度质控物,其BCR-ABL(P210)预期检测结果相当于CML患者初诊水平[5],[7][8];按同样方法取HL-60细胞[BCR-ABL(P210)阴性],PBS洗涤2遍,加入TRIzol稀释为1×106/ml,将K562与HL-60细胞按1∶1 000、1∶2 000、1∶3 000、1∶4 000稀释,进行RQ-PCR检测,低浓度质控物的选择原则:选取IS转换后BCR-ABL(P210)结果接近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即0.1%[3],[5],[7][8],[10]的稀释倍数作为长期低浓度质控物。将上述2种质控物充分混匀,分别分装于去RNAase的Ep管,每管1 ml,−80 °C冰箱冷冻保存。

2.Q2批号质控物:2014年6月11日按上述制备Q1批号质控物的方法制备并分装保存Q2批号质控物。

三、质控物及CML患者标本的检测

1.RNA提取:每批次实验按操作规程严格进行,取高、低浓度质控物各1管,按说明书与临床标本同时提取总RNA。

2.试剂配制及加样:以ABL为内参基因,按照说明书分别配制ABL和BCR-ABL的PCR反应液,加入PCR反应管内,然后在其中分别加入上述提取的临床标本及高、低浓度质控物的RNA,并设置阴性、空白及阳性对照、ABL质粒标准品(103、104、105、106拷贝),反应总体积15 µl。

3.PCR扩增及结果表示:循环条件设置为42 °C 30 min;94 °C 5min;94 °C 15 s, 60 °C 60 s,40个循环,37 °C 1 min。反应结束后,阈值设置为5 000,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待测标本的BCR-ABL(P210)和内参基因ABL的拷贝数,结果以BCR-ABL (P210)拷贝数/ABL拷贝数×100%表示(文中所有结果为IS转换前结果)。

四、统计学处理

1.统计学分析:按试剂批号统计分析标准曲线斜率、截距和相关系数,并按试剂批号和质控物批号统计分析高、低浓度质控物检测结果,对标准曲线斜率、截距及质控物检测结果分别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不同试剂批号间两两比较的方差齐性分析和t检验,以P<0.05为两批号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用Graphpad Prism 5软件做直方图,分别对Q1、Q2批号质控物检测结果进行不同试剂批号间的比较。

2.质控判断:用Excel做标准曲线斜率、截距及质控物结果的折线图,并对质控数据采用Levey-Jennings质控图结合13s/22s/R4s/41s/10x的Westgard多规则质控方法进行评价[17]。质控结果超过x±2s限值时,为“警告”信号,提示本批结果可能有问题,如需进一步判断质控数据是否失控,则启动13s、22s、R4s、41s、10x质控规则(13s失控规则:当质控物数据超过x±3s限值时,为失控;22s失控规则:同一质控物连续两次同方向超出x±2s限值,或同批两个质控物结果同方向超出x±2s限值,为失控;R4s规则:同一批中两个质控结果之差超出4s范围;41s失控规则:同一质控物连续4次同方向超出x±s限值,或两个质控物结果同时同方向连续2次超出x±s限值,为失控;10 x失控规则:同一质控物结果连续10次落在x值同一侧,或两个质控物包括本批次两个测定值在内的连续10个测定值落在x值同一侧,为失控)。

结果

一、实验体系的可靠性

每次实验结果,阴性和空白对照为阴性,阳性对照为阳性,且数值在规定范围内,标准品及高、低浓度质控物的扩增曲线呈S型,说明每次实验均成功。

二、质控物浓度的选择

K562与HL-60细胞系列稀释后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选择原则,最终以1∶3 000稀释作为长期低浓度质控物。

表1. K562细胞与HL-60细胞系列稀释后BCR-ABL检测结果比较(%).

浓度 均数 国际标准化值
1∶1 000 1.84 0.66
1∶2 000 0.83 0.30
1∶3 000 0.31 0.11
1∶4 000 0.19 0.07

三、标准曲线的结果分析

1.不同批号试剂盒间斜率、截距的差异分析:不同批号试剂盒标准曲线的斜率、截距、相关系数结果如表2所示,各批号试剂盒间标准曲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或接近统计学意义,说明不同批号试剂存在差异。

表2. 不同批号试剂标准曲线斜率、截距及相关系数.

试剂批号 检测次数 斜率
截距
相关系数
x s CV(%) x s CV(%) Q25 M Q75
R1 53 −3.46 0.12 3.34 41.73 0.82 1.96 0.9989 0.9993 0.9997
R2 37 −3.40 0.18 5.41 41.25 1.44 3.48 0.9980 0.9991 0.9996
R3 80 −3.38a 0.08 2.25 40.13ab 0.52 1.30 0.9976 0.9988 0.9996
R4 14 −3.33ac 0.09 2.70 39.04abd 0.43 1.11 0.9979 0.9988 0.9995

注:与R1批号比较,aP<0.01;与R2批号比较,bP <0.01;与R3批号比较,cP<0.05,dP<0.01

2.斜率、截距不同批号试剂盒间的校正转换及质控图的延续:分别用R1检测53次的标准曲线的斜率、截距绘制L-J质控图即图12, R2标准曲线的斜率、截距与R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使用图12, R3和R4标准曲线与R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率分别通过倍数0.98、0.96,截距分别通过倍数0.96、0.94转换后使用图12

图1. 标准曲线斜率L-J质控图.

图1

图2. 标准曲线截距L-J质控图.

图2

3.斜率、截距的质控判断:不同批号试剂盒标准曲线斜率和截距质控图如图12所示。R1检测53次,斜率第48次出现“警告”,Westgard分析未失控,其余无“警告”、“失控”;R2检测37次,斜率失控6次(第7、11、22、30、31、34次),且第2~8次在xs限值下侧,第12~37次在x值上侧,截距失控9次(第4、7、28、29、30、31、34、36、37次),且第1~8次在x+s限值上侧,第12~37次都在x值下侧,说明R2不稳定;R3检测80次和R4检测14次,其斜率、截距均无“警告”、“失控”。

四、室内质控物的检测结果分析

不同批号试剂检测不同批号质控物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质控物批号及试剂批号质控物检测结果分析.

试剂批号 质控物批号 时间段 检测次数 浓度水平 检测结果(%)
P值(x的倍数)
x s CV
R1 Q1 2013-08-20–2014-04-11 49 185.95 54.46 29.29
0.34 0.11 31.14
Q2 2014-07-21–2014-07-28 4 242.76 41.18 16.96
0.51 0.22 42.34
R2 Q1 2013-12-31–2014-04-11 23 300.52 102.37 34.06 0.000(1.62)
0.53 0.22 41.56 0.001(1.56)
Q2 2014-06-13–2014-08-01 14 246.10 38.78 15.76 0.000(1.32)
0.36 0.11 30.94 0.575(1.05)
R3 Q1 2014-08-01–2014-08-26 8 221.11 43.67 19.75
0.40 0.15 38.61
Q2 2014-06-13–2015-10-13 72 229.93 52.27 22.73 0.000(1.24)
0.49 0.11 21.54 0.000(1.44)
R4 Q2 2015-04-07–2015-10-28 14 172.30 27.75 16.11 0.211(0.93)
0.27 0.05 19.53 0.001(0.79)

注:P值(x的倍数)为更换试剂或质控物批号时,与R1检测Q1质控物结果均数的比较

1.Q1批号质控物检测结果不同批号试剂的比较:如图3A所示,R2的检测结果偏高于R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1);R3与R1接近(P=0.089,P=0.184);R2的检测结果偏高于R3(P=0.005,P=0.126)。

图3. 不同批号试剂检测不同批号质控物结果.

图3

A:Q1批号质控物;B:Q2批号质控物

2.Q2批号质控物检测结果不同批号试剂的比较:如图3B所示,R3的检测结果与R1接近(P= 0.631,P=0.858);而R4与R1比较,质控物结果偏低(P=0.001,P=0.111),R4与R3比较,质控物结果偏低(P=0.000,P=0.000)。

3.更换试剂或质控物批号时质控物结果的校正转换和质控图的延续:分别用R1检测Q1批号质控物49次的高、低浓度质控物结果绘制L-J质控图,即图4图5。如表3所示,更换试剂批号或质控物批号时,与R1检测Q1比较,质控物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分别将R2检测Q1、R2检测Q2、R3检测Q2及R4检测Q2的质控物结果用表3所示均数的倍数转换后使用图4图5

图4. 高浓度质控物结果L-J质控图.

图4

图5. 低浓度质控物结果L-J质控图.

图5

4.质控物结果的质控判断:如图4图5所示,R1检测Q1批号质控物49次,高浓度质控物结果第7、12次“警告”,低浓度质控物结果第40、41次“警告”,经Westgard判断未失控;R2检测Q1批号质控物23次,高浓度质控物结果第2次“警告”,低浓度质控物结果第2、5、8次“警告”,经Westgard判断第2次失控;R2检测Q2批号质控物14次,低浓度质控物结果第10次“警告”,经Westgard判断未失控;R3检测Q2批号质控物72次及R4检测Q2批号质控物14次,质控物结果均无“警告”、“失控”。

讨论

目前室内质控在HBV、HCV、CMV的核酸定量检测方面已相当成熟,多数研究仅采用质控物结果进行质控判断,亦有文献利用质控物结果结合标准曲线斜率、截距作为室内质控的监测手段[16],[18][19]。BCR-ABL (P210)转录本水平定量检测的室内质控,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虽然Adelaide实验室等在此方面做了一定工作[3],[8][10],但目前尚无统一的BCR-ABL (P210)室内质控标准。

本实验室根据自身情况并结合相关研究制备了高、低浓度质控物[3],[9][11],[13]。有文献报道,BCR-ABL转录本水平较高时,内参基因的不同可造成检测结果被高估或低估,因而CF值仅适用于BCR-ABLIS≤10%时;基于MMR的临床指导意义及CF值的适用范围,我们认为低浓度质控物意义更大[3],[6][8]。每次检测临床标本时,应同条件进行质控物检测,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使得批内重复性和精密度得到最大限度保证[18]

试剂稳定是进行质量控制和临床检测的前提,试剂稳定性可根据扩增反应的标准曲线斜率、截距的质控来进行判定和动态监控[20][21]。在保证试剂、标准曲线有效后,可对质控物结果进行质控判断,从而决定PCR结果是否可靠,报告单能否发放。本实验中我们共使用了4批试剂、两批质控物,质控物结果的变异系数与国际权威的Adelaide实验室一致[3]。R1检测Q1、R3检测Q2及R4检测Q2的质控物结果均无失控,说明质控结果满意,两批号质控物分装、保存后稳定性好。R1、R3及R4标准曲线的斜率、截距均无失控,说明这三个批号试剂稳定可靠。R2检测的37次,标准曲线斜率变异系数大于5%,且斜率、截距变异系数均大于其余三批试剂,结合斜率、截距及质控物的质控判断结果,标准曲线失控11次(违背13s、22s、41s、10 x规则),且多次连续落在x值一侧甚至超出x+sxs限值,存在严重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12][13],[17];虽然利用R2得到的质控物结果仅失控1次,但总体波动较大,且低浓度质控物结果多次出现“警告”,因而判定R2批号试剂不稳定,需及时进行更换。

根据Westgard多规则判定方法,检测结果没有超出x+2s限值不属于失控,但如果出现倾向性改变,则提示系统误差,检验人员应尽快寻找原因予以纠正[14],[17]。本研究中,除R2斜率、截距多次连续落在x值一侧甚至超出x+sxs限值外,R1、R3、R4的标准曲线斜率、截距及质控物结果也出现倾向性改变,我们发现后及时排查原因,发现与更换加样器、操作人员变动等有关,纠正后恢复正常。

本实验主要为回顾性研究,实际工作中可用前20次的结果绘制L-J图,结合Westgard多规则质控方法进行质控判断,随检测次数增加,定期调整均值、标准差并绘制L-J质控图。更换试剂或质控物批号时,应以新的质控物或试剂重新检测至少20次,累积数据绘制新质控图,也可校正转化后使用原质控图。然而,在质控图的延续方面可能存在很多困难,李金明等[22]提出可以利用回归方程来解决这一问题。本实验更换试剂批号或质控物批号时,与前一批号试剂或质控物在工作日交叉检测,并同时检测约10次,通过对数据进行比较和差异分析,再通过均数的倍数转换后使用原质控图,质控结果满意,我们认为这种转换方法可行,实验室应结合自身情况探索质控图延续方法。

试剂更换可能会影响BCR-ABL转录本水平的检测值,影响CF值,因此不要频繁更换试剂批号,更不要轻易更换生产厂家。要保证获得的CF值持续有效,自身实验室须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方案,严格进行室内质控,一旦检测方案有变化,需重新验证CF值[3][4],[6],[9][10],[15]。若CF值未及时再确认,在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下,可将临床标本检测结果经质控物结果均数的倍数转换后使用原CF值,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可比性。

因而,室内质控物是否在控是能否发放报告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依据,室内质控在临床检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实验室制备了高、低浓度质控物,利用其检测结果结合标准曲线斜率、截距进行室内质控,并采用Levey-Jennings质控图结合Westgard多规则质控方法进行质控判断,能更有效地保证BCR-ABL (P210)转录本水平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

Funding Statement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70319)

Fund progra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81470319)

References

  • 1.Melo JV, Hughes TP, Apperley JF.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J] 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 2003:132–152. doi: 10.1182/asheducation-2003.1.132.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2.Press RD, Love Z, Tronnes AA, et al. BCR-ABL mRNA levels at and after the time of a complete cytogenetic response (CCR) predict the duration of CCR in imatinib mesylate-treated patients with CML[J] Blood. 2006;107(11):4250–4256. doi: 10.1182/blood-2005-11-4406. [DOI]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 3.Branford S, Fletcher L, Cross NC, et al. Desirabl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for BCR-ABL measurement on an international reporting scale to allow consistent interpretation of individual patient response and comparison of response rates between clinical trials[J] Blood. 2008;112(8):3330–3338. doi: 10.1182/blood-2008-04-150680.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4.秦 亚溱. 慢性髓性白血病分子监测国际标准化的意义[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4;35(2):102–103. 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4.02.008. [DOI] [Google Scholar]
  • 5.秦 亚溱, 程 辉, 岑 建农, et al. 定量检测bcr-abl (P210)转录本水平多中心比对研究[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3;34(2):104–108. 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3.02.004.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6.秦 亚溱, 林 振兴, 岑 建农, et al. 用于转换国际标准的BCR-ABL (P210)转录本水平的转换系数多中心确认研究[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4;35(2):134–137. 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4.02.016.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7.Müller MC, Cross NC, Erben P, et al. Harmonization of molecular monitoring of CML therapy in Europe[J] Leukemia. 2009;23(11):1957–1963. doi: 10.1038/leu.2009.168.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8.Hughes T, Deininger M, Hochhaus A, et al. Monitoring CML patients responding to treatment with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harmonizing current methodology for detecting BCR-ABL transcripts and kinase domain mutations and for expressing results[J] Blood. 2006;108(1):28–37. doi: 10.1182/blood-2006-01-0092. [DOI]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 9.Gabert J, Beillard E, van der Velden VH, et al. Standardiz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studies of ‘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of fusion gene transcripts for residual disease detection in leukemia-a Europe Against Cancer program[J] Leukemia. 2003;17(12):2318–2357. doi: 10.1038/sj.leu.2403135.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10.Stanoszek LM, Crawford EL, Blomquist TM, et al.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for optimal BCR-ABL1 clinical testing in human whole blood samples[J] J Mol Diagn. 2013;15(3):391–400. doi: 10.1016/j.jmoldx.2013.02.004. [DOI]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 11.黄 学忠. 荧光定量PCR室内质控体系的概念及方法[J]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5;26(7):478. doi: 10.3969/j.issn.1673-4130.2005.07.045. [DOI] [Google Scholar]
  • 12.李 金明. 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6;29(11):1053–1056. doi: 10.3760/j:issn:1009-9158.2006.11.032. [DOI] [Google Scholar]
  • 13.秦 晓光. 室内质控的主要工具—质量控制图[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26(11):710–712. doi: 10.3760/j:issn:1009-9158.2003.11.037. [DOI] [Google Scholar]
  • 14.莫 培生. 室内质量控制和基本统计学[J]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6;19(1):49–51. [Google Scholar]
  • 15.秦 亚溱, 马 道新, 王 云贵, et al. 转换国际标准化的BCR-ABL (P210)转录本水平的转换系数多中心再确认研究[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5;(10):814–817. 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5.10.002. [DOI] [Google Scholar]
  • 16.尤 崇革, 李 飞, 潘 云燕, et al. HBV-DNA定量检测的室内质量控制[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0;25(3):152–153, 156. doi: 10.3969/j.issn.1671-7414.2010.03.056. [DOI] [Google Scholar]
  • 17.王 惠民. 临床实验室管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pp. 13–24. [Google Scholar]
  • 18.祁 金友, 樊 卫.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室内质控累积数据的评价[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8(15):1845–1846. doi: 10.3969/j.issn.1672-9455.2011.15.027. [DOI] [Google Scholar]
  • 19.夏 吉荣, 杨 双双, 罗 志鑫. 多参数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室内质控中的应用[J] 激光杂志. 2013;(4):123–124. doi: 10.3969/j.issn.0253-2743.2013.04.056. [DOI] [Google Scholar]
  • 20.黄 学忠, 杜 笑雅, 吴 祥. 荧光定量PCR试剂盒质量评估方法建立及初步应用[J] 浙江检验医学. 2003;1(4):37–39. [Google Scholar]
  • 21.黄 学忠, 杜 笑雅, 吴 祥. 利用标准曲线斜率与截距对HBV DNA荧光定量PCR实施质量监控[J] 临床检验杂志. 2004;22(3):232–233. doi: 10.3969/j.issn.1001-764X.2004.03.046. [DOI] [Google Scholar]
  • 22.李 金明, 郑 怀竞, 王 露楠, et al.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性测定室内质控物浓度的选择方法[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3;11(4):228–231. doi: 10.3760/j.issn:1007-3418.2003.04.012.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Articles from Chinese Journal of Hematology are provided here courtesy of Editorial Office of Chinese Journal of Hematology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