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ediatrics logoLink to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ediatrics
. 2018 Oct 25;20(10):844–847. [Article in Chinese]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018.10.012

以胰腺炎为首发表现伴腹腔淋巴结肿大1例

Pancreatitis as the initial manifestation and abdominal lymph node enlargement in a boy

方 优红 1, 彭 克荣 1, 陈 飞波 1, 唐 鲁静 1, 陈 洁 1,*
PMCID: PMC7389050  PMID: 30369361

Abstract

患者,男性,14岁,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血淀粉酶及脂肪酶增高,腹部超声提示胰腺肿大、回声减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提示胰管扩张、胰头显示不清,考虑急性胰腺炎。经禁食、补液、抑酸、生长抑素等治疗症状未缓解,复查腹部CT及MRCP提示胰腺多处低密度灶,肝门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剖腹探查发现胰腺水肿,肝门部多发结节并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活检病理提示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结合患儿无肝脾、骨髓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诊断Ⅲ期原发性胰腺淋巴瘤。予VD减轻肿瘤负荷后,予以一次VDLD化疗及8次长春瑞滨联合地塞米松化疗,影像学仍提示胰腺多发低密度病灶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患者家属放弃治疗。对于治疗效果不好的急性胰腺炎需考虑少见原因所致,尤其对于伴腹腔淋巴结肿大者,需警惕结外淋巴瘤,尽早行淋巴结活检以明确诊断。胰腺淋巴瘤预后与临床分期及病理相关。

Keywords: 急性胰腺炎, 原发性胰腺淋巴瘤,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儿童

1. 病例介绍

患儿,男,14岁,因腹痛12 d入院。患儿腹痛呈脐周及上腹部阵发性疼痛,程度不剧烈,呕吐胃内容物1次,无发热,无皮肤、巩膜黄染,无腹泻、黑便等。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血淀粉酶225 U/L(参考值:0~100 U/L),血脂肪酶1 506 U/L(参考值:13~60 U/L);血常规:白细胞16.48×109/L,中性粒细胞82.7%,余项正常;C反应蛋白(CRP)117 mg/L;腹部B超提示胰腺增大伴回声改变,胰周低弱回声团,盆腔积液;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提示胰管扩张,胰头部胰管显示不清,胆囊增大。当地医院考虑“急性胰腺炎”,予禁食、补液、抗感染、奥美拉唑、生长抑素等对症支持治疗,住院期间出现发热伴轻微咳嗽,抗感染治疗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但仍有上腹部疼痛。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入院体查:生命体征平稳,体质指数(BMI)24.1 kg/m2,神清,精神差,急性病容,皮肤、巩膜无黄染,颈部、腋下、腹股沟浅表淋巴结未触及,两肺听诊呼吸音对称、清晰,未闻及罗音,腹软,脐周及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1.92×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87.5%,余项正常;C反应蛋白111 mg/L;肝功能正常;血淀粉酶正常,脂肪酶71.1 U/L(参考值:13~60 U/L);乳酸脱氢酶386 U/L(参考值:110~295 U/L)。腹部B超:胰腺外形饱满、边缘模糊,胰管扩张(内径约0.45 cm),胰头周围淋巴结肿大(较大者直径约3.2 cm×2.3 cm)、边界尚清、其内回声减低、尚均匀,腹腔积液、胸腔积液。肺部CT:两肺散在结节影。真菌D-葡聚糖:13.468 pg/mL(参考值: < 10 pg/mL);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阴性。

2. 诊断思维

本例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急性上腹痛,血淀粉酶及脂肪酶高于正常上限三倍,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影像学提示胰腺增大、胰管扩张,可临床诊断急性胰腺炎。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胆道感染均可导致急性胰腺炎;先天性胰胆管异常如胆总管囊肿、胰腺分裂可引起胰腺炎;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症所致的胆管梗阻,以及腹部外伤、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炎症性肠病、川崎病等全身性疾病均可伴发胰腺炎;毒物、药物,内分泌疾病如高钙血症、高脂血症,以及遗传代谢病也可能是儿童急性胰腺炎的病因[1]。本例患儿无其它全身性疾病的临床表现,无特殊用药史,既往、个人史无特殊,血常规提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CRP显著升高,实验室检查未提示高血钙、高血脂。因此,考虑胆道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胰腺炎可能性大。但抗感染、制酸、抑制胰酶分泌治疗效果欠佳,而且胰腺B超提示胰头周围淋巴结肿大、胰管扩张,MRCP提示胰腺头部显示不清,需注意淋巴瘤等肿瘤压迫所致,进一步复查腹部CT及MRCP,并行腹腔淋巴结活检明确诊断。

3. 进一步检查

MRCP(图 1)提示:胰腺外形饱满,边界不清,胰周、脾周、左侧肾周间隙及胆囊窝积液,肝门部及后腹膜融合肿大淋巴结。腹部CT:胰腺肿胀、胰腺内多处低密度灶,伴胰管扩张、胰周渗出,肝门部及后腹膜淋巴结肿大。行腹腔镜探查,发现:肝门部多发结节、水肿明显,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胰腺水肿严重。转为剖腹探查可见:胰腺水肿严重,未见明显占位,肝门部多发结节、伴明显水肿、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取肝门部结节及大网膜肿大淋巴结行病理检查。淋巴结病理:淋巴结结构破坏,间变大细胞成片分布;免疫组化:EMA+,Desmin-,CK散在+,Vim+,CD20散在+,CD3局部+,INI-1+,MPO-,ALK+,CD30+,MyoD1-,Ki-67约97%+;诊断(肝门、胃大弯网膜)间变大细胞淋巴瘤。骨髓细胞学及流式细胞检查正常,脑脊液检查正常。PET/MRI提示弥漫性胰腺恶性淋巴瘤。

1.

患儿的MRCP表现

MRCP可见胰腺肿胀明显,胰腺内多处低密度灶、以胰头处病变最大,伴胰管明显扩张。如箭头所示。

1

4. 诊断及确诊依据

诊断:原发性胰腺淋巴瘤(primary pancreatic lymphoma, PPL)(间变大细胞淋巴瘤)Ⅲ期,急性胰腺炎。PPL诊断依据:(1)腹痛、呕吐,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无肝脾侵犯,无骨髓及中枢受累;(3)腹腔病变不能手术切除;(4)淋巴结活检病理提示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5. 临床经过

患儿经抗感染、制酸、抑制胰酶分泌治疗病情仍进展,迅速发生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并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转入重症监护室,予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辅助通气。病理初步诊断为淋巴瘤后,予以VD方案(长春地辛、地塞米松)减轻肿瘤负荷,继续对症支持治疗,患儿肺部感染控制、腹痛好转,血淀粉酶降至正常,逐渐恢复饮食,并脱离呼吸机;考虑患儿因病变范围广且胰腺炎症状好转,予以VDLD(长春地辛、吡柔比星、门冬酰胺酶、地塞米松)方案化疗,第一次门冬酰胺酶应用后患儿再次出现腹痛、血淀粉酶升高至1 600 U/L,再次予禁食、抑酸、抑酶治疗后腹痛症状好转、血淀粉酶降至轻度升高。以后予以长春瑞滨(每周一次,8次)+地塞米松化疗,继续空肠营养及静脉营养,血淀粉酶反复波动,并且多次复查影像学仍有腹腔淋巴结肿大及胰腺低密度病灶。应用第8次长春瑞滨后复查胰腺B超仍提示胰头低密度灶及腹腔淋巴结肿大,患儿家长放弃治疗。

6. 讨论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可以累及结外以及实质性脏器,约三分之一可累及胰腺。PPL约占结外淋巴瘤的1%,发病年龄以50~60岁常见,儿童罕见[2]。PPL起源于胰腺或仅侵犯胰腺及其区域淋巴结,无肝脾肿大,无浅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3]。PPL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免疫缺陷、疱疹病毒、肝炎病毒等病毒感染等有一定关系[4]。成人PPL或转移性肿瘤侵犯胰腺引发胰腺炎,以及儿童胰腺淋巴瘤引起胰腺炎均极其罕见,仅有少量国外文献报道[5]。本研究患儿以胰腺炎为表现,影像学提示胰腺肿胀、胰腺内多发低密度病灶、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病理提示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PPL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及发热、体重下降等,如肿块压迫胆管可有梗阻性黄疸表现。部分患者有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乳酸脱氢酶升高,而肿瘤标志物CA 199一般正常,伴胆管梗阻时可轻度升高。部分患儿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在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胰腺CT或MRI表现为低密度均匀回声包块,以单发病灶多见,位置以胰头最常见。包块因生长迅速,体积一般较大,胰腺淋巴瘤一般直径大于6 cm,而胰腺癌直径一般小于6 cm,呈分叶状,周围胰腺组织强化明显[2]。个别PPL病变为多灶性分布或弥漫性分布,胰腺呈弥漫性肿大[5]。本例患儿的影像学未发现单发占位,提示弥漫性胰腺肿大、多处低密度病灶,考虑多灶性病变。PPL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如超声内镜细针穿刺、腹腔镜肿块或淋巴结活检明确。国外文献报道[2, 6-15]的PPL中,14例儿童PPL的病理类型以Burkitt淋巴瘤最常见(9例),还包括3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例间变细胞淋巴瘤,而成人PPL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除2例未说明预后、1例仍在化疗中,其余患者化疗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缓解。

PPL的治疗与淋巴瘤的病理分型和临床分期有关,文献报道[2, 6-15]大部分儿童PPL通过单纯化疗长期缓解率较高(其病理以Burkitt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分期多在Ⅰ期和Ⅱ期)。PPL一线化疗用药包括泼尼松龙、长春新碱、阿霉素以及环磷酰胺等[16]。对于CD20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利妥昔单抗可以增加疗效[17]。放疗并没有证实能增加PPL疗效[18]。PPL往往因肿块较大或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胰瘘发生率高,手术治疗较困难[19]。本例患者病理提示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临床进展快,全身情况差,淋巴结活检初步诊断淋巴瘤后予VD方案减轻瘤负荷,胰腺炎症状控制,予VDLD方案化疗,一次门冬酰胺酶后胰腺炎症状复发,因此对于肿瘤侵犯或者压迫胰胆管导致胰腺炎的PPL患者应慎用门冬酰胺化疗。虽然文献报道大部分儿童PPL通过单纯化疗长期缓解率较高,但对于急性胰腺炎表现、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如何结合病理分型、临床分期采取最佳治疗仍需进一步研究。

7. 结语

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急性胰腺炎,影像学检查发现腹腔淋巴结肿大,经淋巴结活检病理证实为间变大细胞淋巴瘤,PPL为儿童急性胰腺炎的罕见病因。对于疗效不佳、症状反复的急性胰腺炎患者需注意少见病因,尤其是合并腹腔淋巴结肿大伴有乳酸脱氢酶明显增高时,需警惕结外淋巴瘤,尽早进行病理诊断。儿童胰腺淋巴瘤罕见,是否需要手术治疗缺乏经验;而对于有胰腺炎表现者,门冬酰胺酶的使用需谨慎。对于以急性胰腺炎表现的儿童PPL的治疗仍值得进一步探索,尤其是侵袭性较强的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Biography

方优红, 女, 博士研究生, 主治医师

References


Articles from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ediatrics are provided here courtesy of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