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ediatrics logoLink to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ediatrics
. 2018 May 25;20(5):378–382. [Article in Chinese]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018.05.008

血液灌流治疗儿童重症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和机制探讨

Clinical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hemoperfusion in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severe abdominal Henoch-Schönlein purpura

朱 颖 1, 董 扬 1,*, 徐 达良 1, 江 家云 1, 吴 琳 1, 柯 瑞娟 1, 方 韶晗 1, 彭 寅 1
PMCID: PMC7389066  PMID: 29764574

Abstract

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HP)治疗儿童重症腹型过敏性紫癜(HSP)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机制。

方法

24例重症腹型HSP患儿分为常规治疗组(12例)和血液灌流组(12例),并以1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对照组以及两个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血浆丙二醛(MDA)水平,羟胺法检测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

结果

与健康组比,常规组及HP组治疗前的IL-6、TNF-α、MDA明显增多,SOD、T-AOC明显下降(P < 0.05),但常规组及HP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常规组及HP组患儿的IL-6、TNF-α、MDA水平均下降,SOD、T-AOC均回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且HP组变化较常规组更显著,但与健康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HP组比较,治疗后第4天常规组消化道症状控制的比例较低,皮疹和消化道症状控制所用的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常规组比较,HP组激素用量较小,病程6个月内发生血尿和/或蛋白尿的几率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在住院时间以及病程6个月以内的皮疹、腹痛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HP可以降低重症腹型HSP患儿激素用量、肾损伤发生几率,机制可能与HP有效清除IL-6、TNF-α、MDA有关。

Keywords: 血液灌流, 过敏性紫癜, 机制, 儿童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önlein purpura, HSP)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系统性血管炎,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与免疫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密切相关[1-2]。炎症介质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在HSP的炎症反应启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腹型HSP发病相对较急且症状重,可出现消化道大出血、肠梗阻、肠套叠及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3]。治疗主要依靠糖皮质激素,但部分病例仍难以奏效。可能与炎症介质及氧化应激产物不能及时清除相关。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 HP)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通过体外循环清除HSP患者血液中的炎症介质、循环免疫复合物等而起到治疗作用[4]。但HP对于重症腹型HSP的疗效及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分析重症腹型HSP患儿HP治疗前后的IL-6、TNF-α及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bility, T-AOC)的水平变化以及临床转归情况,探讨HP对重症腹型HSP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安徽省儿童医院肾内科的24例重症腹型HSP作为研究对象。男18例、女6例,年龄3~14岁(7.0±2.7岁),消化道活动性出血伴腹痛20例、单纯持续性腹痛4例。24例中肠梗阻2例,肠套叠1例,肠穿孔1例。纳入标准:(1)符合2006年欧洲风湿协会的HSP诊断标准[5];(2)表现为消化道活动性出血和/或持续性腹痛伴或不伴肠道并发症(如肠套叠、肠梗阻、肠穿孔等);(3)尿检无血尿、蛋白尿。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4例HSP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仅接受常规治疗,以及HP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入院第2天加用HP治疗(每日1次,连续3天),每组12例。并以2017年1~6月儿保科10例健康体检儿作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及HP组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HSP的常规治疗包括活动性消化道出血期间禁食、静脉营养,甲强龙抑制免疫反应以及H2受体阻滞剂、钙剂等对症治疗,如有感染给予有效抗感染治疗[6]。HP治疗采用Seldinger技术,单侧股静脉置入单针双腔导管建立血管通路,应用JA-800A血液灌流机(珠海丽珠生物材料有限公司),选择HA280树脂血液灌流器进行HP治疗,治疗时间2 h/次。常规组于治疗前(d0)、治疗后第4天(d4),HP组在HP治疗前(d0)、HP治疗第3次后(d4)观察皮疹、腹痛、消化道出血缓解情况,总结甲强龙用量、住院天数,统计病程6个月内皮疹和/或腹痛的反复情况以及血尿和/或蛋白尿发生情况。所有患儿至少随访6个月(出院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以复诊或电话方式随访,内容包括皮疹、腹痛控制或者反复情况以及尿常规结果。

1.2. IL-6、TNF-α、MDA、SOD以及T-AOC水平检测

常规组及HP组于治疗前(d0)及治疗后第4天(d4),健康组于体检后各采集静脉血3 mL×2份,一份4 000 r/min、4℃离心5 min,留取上清-80℃保存,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IL-6、TNF-α水平(试剂盒购自西门子公司);另一份2 000 r/min、4℃离心15 min,分离血浆(-80℃保存),用于MDA检测(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SOD检测(羟胺法)以及T-AOC水平检测(化学比色法),试剂盒购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行×列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健康组、常规组、HP组炎症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变化

与健康组比较,常规组及HP组治疗前(d0)血炎症介质(IL-6、TNF-α)及脂质过氧化产物(MDA)明显增多,抗氧化酶系统(SOD、T-AOC)明显下降(P <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d4)常规组及HP组患儿的IL-6、TNF-α、MDA水平下降,SOD、T-AOC回升,但与健康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d0)常规组与HP组的IL-6、TNF-α、MDA、SOD、T-AO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d4)HP组的IL-6、TNF-α、MDA低于常规组,SOD、T-AOC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1.

各组血液炎症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变化 (x±s

组别 n IL-6
(pg/mL)
TNF-α
(pg/mL)
丙二酸
(nmol/mL)
超氧化物歧化酶
(U/mL)
总抗氧化能力
(U/mL)
  注:a示与健康组比,P < 0.05;b示与常规组(d0)比,P < 0.05;c示与血液灌流组(d0)比,P < 0.05;d示与常规组(d4)比,P < 0.05。
健康组 10 2.4±0.7 4.8±0.9 1.5±0.2 56.2±7.0 12.8±2.9
常规组 12          
d0   18.1±2.1a 15.8±2.8a 2.9±0.2a 39.0±1.7a 6.3±0.6a
d4   8.9±0.9a,b 9.6±1.0a,b 2.6±0.2a,b 40.2±2.2a,b 6.4±0.9a,b
血液灌流组 12          
d0   18.4±1.8a 17.0±3.5a 3.0±0.2a 38.7±2.6a 6.2±0.9a
d4   7.4±1.6a,c,d 8.4±1.2a,c,d 2.3±0.2a,c,d 42.1±2.2a,c,d 7.5±0.8a,c,d
F   226.29 61.139 84.160 49.030 40.878
P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2.2. 常规组及HP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变化

治疗后第4天,常规组消化道症状消失的比例(3例,25%)低于HP组(11例,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71,P < 0.05);且HP组皮疹和消化道症状消失所需时间少于常规组(P < 0.05)。见表 2

2.

治疗后常规组和血液灌流组症状消失所需时间比较 (x±s,d)

组别 n 皮疹消失所需时间 消化道症状控制所需时间
常规组 12 7.8±3.4 9.7±5.6
血液灌流组 12 5.8±1.8 3.3±2.0
t   2.413 3.738
P   0.025 0.002

2.3. 两组在激素用量、住院时间以及肾损害和复发几率的比较

与常规组比较,HP组激素用量较小、发生血尿和/或蛋白尿的几率小(P < 0.05);两组在住院时间、皮疹、腹痛复发几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3.

两组在激素用量、住院时间以及肾损害和复发几率的比较

组别 n 激素日用量(x±s, mg/kg) 住院时间(x±s, d) 血尿和/或蛋白尿[例(%)] 皮疹复发[例(%)] 腹痛复发[例(%)]
常规组 12 12.2±5.5 18±6 9(75) 4(33) 3(25)
血液灌流组 12 4.9±1.5 16±6 3(25) 2(17) 1(8)
t(χ2)值   4.482 0.537 (6.000) (0.889) (1.200)
P   < 0.001 0.597 0.039 0.640 0.295

3. 讨论

HSP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各种刺激因子包括感染原、过敏原作用于具有遗传背景、特异体质的个体,激活炎症细胞产生炎症介质,诱导血管内皮损伤,发生IgA介导的血管炎症反应,是HSP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HSP的发病与Thl/Th2失衡、Th2优势活化导致Th2类细胞因子分泌增加有关。IL-6是由Th2细胞分泌的核心因子,可作为HSP活动期指标,而且IL-6可在其他细胞因子的协同作用下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导致肾小球硬化[7-8]。TNF-α是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以刺激免疫活性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等炎性因子,也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结构改变,抑制内皮细胞生长,并能使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引发肾小球损伤。报道显示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清TNF-α水平升高更明显,提示TNF-α与HSP肾损害密切相关[9-10]。本研究24例重症腹型HSP患儿血IL-6、TNF-α明显增多,与文献报道一致。而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中性粒细胞被激活,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进一步加速HSP进展[11]。体内抗氧化酶系统如T-AOC、SOD等可保持ROS产生和清除的动态平衡。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可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MDA是氧自由基攻击细胞膜产生的脂质过氧化物。MDA水平高低可作为脂质过氧化反应程度的衡量指标之一,间接反映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钟燕兰[2]等报道重症HSP患儿血清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过氧化氢及MDA水平明显增高。李娟等[12]研究显示MDA与紫癜性肾炎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本研究24例重症腹型HSP患儿血MDA明显增多,SOD、T-AOC明显下降,表明脂质过氧化反应参与了重症腹型HSP的发生发展。

腹型HSP治疗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但部分病例因炎症介质及氧化应激产物不能及时清除治疗难以奏效。而HP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血液净化方式,是借助体外循环,将患者血液引入装有固态吸附剂的灌流器中,通过吸附作用清除血液中外源性或内源性毒物或致病物质,然后将净化的血液重新返回患者体内[13]。HA-280树脂血液灌流器采用中性大孔吸附树脂作为吸附剂,针对免疫相关致病因子在树脂合成过程中调节树脂孔径至特定区间、调整树脂分子基团极性、调节包膜膜孔及亲脂性等,可有效清除炎性介质、抗体及循环免疫复合物,调节并重建免疫平衡[14]。本研究两组在治疗后腹痛、消化道出血、皮疹等均缓解,但HP组缓解更快,HP组激素用量较小,炎症介质IL-6、TNF-α及脂质过氧化产物MDA下降更明显,抗氧化指标SOD、T-AOC回升更显著。提示腹型HSP患儿与药物联用HP可提高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剂量,疗效优于单纯的常规内科治疗。HSP消化道出血是发生紫癜性肾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5]。糖皮质激素可以缩短HSP腹痛、消化道出血的病程,但不能预防肾脏受累的发生[16]。本研究结果提示病程6个月内发生血尿和/或蛋白尿的几率以HP组较小,机制可能与HA280树脂血液灌流柱快速清除IL-6、TNF-α、MDA,阻止了炎症介质及脂质过氧化产物对肾小球内皮细胞的损伤,改善了肾组织的微循环,从而保护了肾脏功能。

综上,IL-6、TNF-α及MDA共同参与了重症腹型HSP的发病;对于重症腹型HSP,急性期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给以HP治疗,其疗效优于单纯的内科常规治疗,并可以降低激素用量及预防肾损伤,其治疗机制可能为HP治疗可以直接吸附HSP患儿血液中的炎性介质IL-6、TNF-α及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减轻急性期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从而调节免疫紊乱和氧化与抗氧化失衡状态,并减少了肾损伤因子对肾脏的损害,达到有效治疗及保护肾脏的目的。因此HP治疗是急性期治疗重症腹型HSP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其远期疗效,仍需大样本的前瞻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阐明。

Biographies

朱颖, 女, 硕士, 主治医师

Dong Y, Email: 114931468@qq.com

Funding Statement

安徽省卫生厅临床医学技术应用项目(2008B075)

References


Articles from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ediatrics are provided here courtesy of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