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ediatrics logoLink to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ediatrics
. 2017 Nov 25;19(11):1180–1184. [Article in Chinese]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017.11.011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炎支原体耐药性与DNA载量和基因型的关系研究

Association of drug resistance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with DNA load and genotypes in children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Hui-Fen ZHANG 1, Hai-Tao BAI 2, Ji-Ming LI 3,*, Hui XIE 1, Ye WANG 3
PMCID: PMC7389332  PMID: 29132466

Abstract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儿MP耐药情况及其与DNA载量和基因型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断为MP肺炎的230例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患儿咽拭子标本,采用快速培养基培养药敏法测定9种常用抗菌药物对MP临床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患儿咽拭子MP-DNA载量;PCR测序检测MP 23S rRNA V区2063位基因型。

结果

230例MP患儿中,86例2063位基因型为A(37.4%),134例为G(58.3%),8例为C(3.5%),2例为T(0.9%)。突变基因型(G+C+T)MP-DNA载量高于野生基因型(A)菌株(P < 0.05);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组MP-DNA载量高于非耐药组(P < 0.05)。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60%以上产生大环内酯类耐药的病例均检测出A2063G突变,喹诺酮类药物少见MP耐药(低于2%)。

结论

23S rRNA V区2063位点发生基因突变可能导致MP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和DNA载量的变化,可作为MP治疗用药的选择依据。

Keywords: 肺炎支原体, 耐药性, DNA载量, 基因型, 儿童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MP)是儿童呼吸道疾病常见的病原体之一,治疗上主要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近年来,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日趋严重,且全世界各地耐药率存在差异[1]。目前认为其耐药机制主要与23S rRNA V区基因位点突变(2063位和2064位)相关[2-5]。耐药位点基因型是抗生素治疗MP是否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决定因素,而MP定量检测是MP诊断和抗生素治疗疗效评价的重要指标。目前对于MP耐药性与MP-DNA载量和耐药位点基因型的关系的相关研究暂为空白。本研究对MP感染患儿耐药性与MP-DNA载量和23S rRNA V区基因位点基因型的关系进行研究,以加强MP的耐药性及流行基因型的监测,有助于了解MP的流行病学特点,同时为新型抗生素及疫苗的研发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MP肺炎患儿2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2例,女108例,年龄1岁3个月至8岁3个月,平均年龄4.8±1.9岁。所有患儿的诊断和疗效判断参照MP肺炎临床路径[6],同时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肺炎支原体培养及药敏鉴定

采集所有患儿咽拭子标本,在药敏板阴性孔中加入100 μL快速MP培养基(试剂盒由陕西百盛园生物科技信息有限公司提供),然后将采集的咽拭子标本在培养基中搅匀后加入各药敏板中,置于37℃培养箱24 h。药敏板中含有9种抗生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司帕沙星),利用抗生素的高低浓度在体外对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对微生物作耐药性分析。若双药敏板孔均保持红色则为对该抗生素敏感,双孔一红一黄则为中介,双孔均变黄色则为对该抗生素耐药。

1.3. MP-DNA载量检测

用FQ-PCR法检测MP-DNA载量,试剂盒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应用PE5700型基因检测系统进行PCR扩增及数据处理。PCR循环条件为:93℃2 min;93℃45 s,55℃60 s,共10个循环;93℃30 s,55℃45 s,共30个循环;具体按说明书操作。以H肌动蛋白DNA(H actin-DNA)含量作为内参,引物、探针由上海英潍捷基公司合成。引物序列为:F:5'-ACCGAGCGCGGCTACAG-3',R:5'-CTTAATGTCACGCACGATTTCC-3',探针序列为:5'-TTCACCACCACGGCCGAGC-3'。PCR循环条件为:94℃4 min;93℃ 30 s,60℃ 30 s,共40个循环。计算阳性样本MP的相对定量值,即MP载量指数(Mycoplasma pneumoniae load index, MPLI)=-lg(MP-DNA拷贝量/H actin-DNA拷贝量)[7]

1.4. 23S rRNA V区PCR扩增及序列测定

参考Lucier等[8]报道扩增23S rRNA V区的引物序列,由上海英潍捷基公司合成。上游引物序列:5'-ACTATAACGGTCCTAAGGTA-3',下游引物序列:5'-ACCTATTCTCTACATGATAA-3'。PCR反应条件:95℃预变性5 min;94℃变性15 s,52℃退火30 s,72℃延伸30 s,共35个循环;72℃终延伸10 min;4℃保存。取5 μL PCR产物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电泳结果良好,有单一产物带,PCR产物直接回收纯化,并测序。测序结果与基因库的参考序列进行比对,确定23S rRNA V区2063位基因型。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P肺炎患儿的耐药情况

对230例MP肺炎患儿行快速MP培养药敏试验,其中红霉素、罗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在70%以上;乙酰螺旋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也在50%以上;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耐药率相对较低(20%~35%);喹诺酮类抗生素(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司帕沙星)少见MP耐药(低于2%)。见表 1

1.

230例患儿MP培养药敏结果 [例(%)]

药物 敏感 中介 耐药
红霉素 34(14.8) 34(14.8) 162(70.4)
阿奇霉素 130(56.5) 44(19.1) 56(24.4)
罗红霉素 38(16.5) 24(10.4) 168(73.0)
克拉霉素 96(41.7) 54(23.5) 80(34.8)
乙酰螺旋霉素 48(20.9) 62(26.9) 120(52.2)
克林霉素 54(23.5) 48(20.9) 128(55.6)
左氧氟沙星 224(97.4) 2(0.9) 4(1.7)
加替沙星 220(95.7) 6(2.6) 4(1.7)
司帕沙星 226(98.3) 4(1.7) 0(0)

2.2. MP对不同抗生素耐药性与MP-DNA载量的关系

根据每种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将药敏结果为耐药的病例纳入耐药组,将药敏结果为敏感或中介的病例纳入非耐药组,比较两组MPLI。耐药组MPLI均低于非耐药组,即耐药组MP-DNA载量高于非耐药组,其中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组与非耐药组MPL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罗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耐药组与非耐药组MPL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

不同抗生素耐药组与非耐药组MPLI比较 (x±s

抗生素 耐药组 非耐药组 t P
红霉素 3.58±0.68
(n=162)
4.24±1.02
(n=68)
8.271 0.004
阿奇霉素 3.13±0.49
(n=56)
3.98±0.96
(n=174)
10.283 0.001
罗红霉素 3.59±0.81
(n=168)
4.27±1.21
(n=62)
0.668 0.414
克拉霉素 3.25±0.42
(n=80)
4.09±0.84
(n=150)
6.244 0.013
乙酰螺旋霉素 3.47±0.60
(n=120)
4.10±0.59
(n=110)
2.537 0.112
克林霉素 3.48±0.55
(n=128)
4.14±0.25
(n=102)
10.353 0.001
左氧氟沙星 3.95±1.18
(n=4)
4.16±0.82
(n=226)
0.455 0.500
加替沙星 3.22±0.36
(n=4)
3.73±0.43
(n=226)
0.166 0.684

2.3. MP对不同抗生素耐药性与23S rRNA V区2063位基因型的关系

比较对9种抗生素耐药的病例MP 23S rRNA V区2063位基因型(野生基因型为A型),可见2063位A→G突变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影响较大,60%以上产生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的病例均检测出2063位点G突变。2063位点A、G基因型产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例数相同。见表 3

3.

MP 23S rRNA V区2063位基因型与抗生素耐药性的关系 [例(%)]

药物 耐药总例数 23S rRNA V区2063位基因型 χ2 P
A C G T
红霉素 162 46(28.4) 6(3.7) 108(66.7) 2(1.2) 19.42 < 0.01
阿奇霉素 56 6(10.7) 4(7.1) 46(82.1) 0(0) 24.84 < 0.01
罗红霉素 168 52(31.0) 6(3.6) 108(64.3) 2(1.2) 11.55 0.009
克拉霉素 80 16(20.0) 2(2.5) 62(77.5) 0(0) 19.12 < 0.01
乙酰螺旋霉素 120 36(30.0) 4(3.3) 78(65.0) 2(1.7) 7.47 0.058
克林霉素 128 36(28.1) 4(3.1) 86(67.2) 2(1.6) 12.27 0.007
左氧氟沙星 4 2(50.0) 0(0) 2(50.0) 0(0) 0.40 0.941
加替沙星 4 2(50.0) 0(0) 2(50.0) 0(0) 0.40 0.941

2.4. MP-DNA载量与23S rRNA V区2063位基因型的关系

检测230例MP肺炎患儿23S rRNA V区2063位基因型,其中86例为A型(37.4%),134例为G型(58.3%),8例为C型(3.5%),2例为T型(0.9%)。根据23S rRNA V区2063位基因型结果把230例MP肺炎患儿分成野生型组(基因型为A)和突变型组(基因型为C、G和T)。比较两组的平均MPLI,突变型组MPLI(3.2±0.6)低于野生型组(4.1±0.6)(t=10.310,P=0.001),即突变型组患儿MP-DNA载量高于野生型组。

2.5. MP-DNA载量与23S rRNA V区2063位突变基因型的关系

23S rRNA V区2063位基因突变为C、G、T的患儿的MPLI分别为3.1±0.5、3.4±0.6、3.2±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8,P=0.507)。

3. 讨论

研究表明MP是引起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好发于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近年MP感染日益增多,难治性MP肺炎在临床愈加常见,MP耐药是导致其难治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MP缺乏细胞壁,其对如β-内酰胺类等作用于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天然耐药,鉴于儿童生长发育及骨骼、牙齿等发育特性,限制了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在儿童中的应用,因此,大环内酯类常作为MP治疗的首选药物。目前数据显示我国儿童及成人患者分离到的MP临床菌株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上海、北京等地耐药率在69%~97%,并且逐年上升[9-11]。迄今为止,厦门地区儿童的MP耐药性尚未有报道。本研究采用快速MP培养药敏法测定了9种抗生素对MP临床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左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对MP具有良好的体外抗微生物活性作用;MP临床分离株对红霉素、罗红霉素的敏感性低,耐药率分别是70.4%和73.0%;MP对乙酰螺旋霉素和克林霉素的敏感性也明显下降,但耐药率低于红霉素,分别是52.2%和55.6%;MP对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耐药性低于其他大环内酯类,分别是24.4%和34.8%。

既往研究显示,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为核糖体50S亚单位23S rRNA结构域V区和Ⅱ区核苷酸序列改变导致抗生素与核糖体亲和力下降,从而导致耐药[12]。目前有文献报道的影响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的位点最常见的是V区的2063位点,2064、2067、2617位点也有个别报道;还有研究表明核糖体蛋白L4、L22基因位点突变也会影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13]。此外,药物的主动外排系统也可能导致MP产生耐药。本研究对MP 23S rRNA V区进行扩增、产物测序,重点分析最常见报道的2063位点突变情况。结果显示,162株红霉素耐药MP临床株中,71.6%存在23S rRNA V区2063位点突变,其中108例为A2063G突变,占66.7%;46例为野生型A型,占28.4%;6例为A2063C突变,占3.7%;2例为A2063T突变,占1.2%。红霉素敏感株均不存在23S rRNA V区2063位点突变。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MP临床株中23S rRNA V区2063位点基因型分布亦类似。

MP-DNA载量客观反映了MP与宿主免疫清除能力之间的平衡。MP突变位点基因型与MP-DNA载量间的关系目前未见报道。对于临床上耐药MP菌株的基因型的研究,目前常用的分型方法有:基于黏附蛋白P1基因的2个基本重复区域差异,通过PCR-RFLP技术将MP分为P1基因型Ⅰ和Ⅱ两种基因型;采用MLVA技术,通过MP基因组中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序列拷贝数的差异这一特征来实现分型[14-17]。但是上述两种分型方法均存在与MP耐药相关性不明确等问题[18]。本研究选择了对MP耐药性影响较明确的23S rRNA V区2063位点基因型作为分型依据。分型结果显示,MP 23S rRNA V区2063位点是否发生突变,其MP-DNA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突变成何种碱基,MP-DNA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种突变基因型均提高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未见影响。感染者间的MP-DNA载量如果存在明显差异是由于MP核糖体23S rRNA V区2063位不同基因型改变,影响抗生素与核糖体亲和力,从而导致耐药,敏感株的增殖受到抑制而耐药株不受抑制,因此MP-DNA载量上升。而喹诺酮类抗生素对MP作用靶点不同,其通过嵌入断裂DNA链中间,形成DNA-拓扑异构酶-喹诺酮类三者复合物,阻止DNA拓扑异构变化,妨碍MP-DNA复制、转录,以达到杀灭病原体的目的[19]。因此23S rRNA位点突变与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可能不存在相关性。

综上所述,MP临床分离株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率较高,对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性较高。23S rRNA V区2063位点基因型发生突变可能影响MP耐药的产生和DNA载量的变化,可作为MP治疗用药的选择依据。由于本研究仅涉及MP耐药中最常见的23S rRNA V区2063位点,对于这些耐药菌株是否存在其他突变位点,或其他机制导致耐药,需要进行分离株间的23S rRNA同源性分析,以及其他基因如核糖体L4、L22等的PCR扩增及测序鉴定以进一步明确。另外,本研究仅对红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6种大环内酯类及左氧氟沙星等3种喹诺酮类抗生素测定敏感性,而未覆盖如四环素类抗生素及大环内酯、喹诺酮类中的其他抗生素。需要进一步了解MP对更多抗生素,尤其是新型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情况,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并开展新型抗生素药物对MP的药效学评价工作。

Biography

张慧芬, 女, 本科, 副主任医师

Funding Statement

厦门市科技局计划项目(3502Z20144048)

References


Articles from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ediatrics are provided here courtesy of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