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ediatrics logoLink to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ediatrics
. 2017 Feb 25;19(2):193–197. [Article in Chinese]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017.02.013

26例儿童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致急性肾衰竭临床分析

Acute renal failure caused by rhabdomyolysis in children: a clinical analysis of 26 cases

孟 繁英 1, 刘 小荣 1,*, 付 倩 1, 陈 植 1
PMCID: PMC7389469  PMID: 28202119

Abstract

目的

探讨儿童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M)致急性肾衰竭(ARF)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方法

对77例RM患儿中合并ARF的2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进行分析。

结果

合并ARF的26例RM患儿病因均为非创伤性疾病,感染(69%)、糖尿病(12%)、代谢性疾病(8%)是前3位病因。合并ARF的RM患儿出现频率前5位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69%)、多脏器功能障碍(69%)、抽搐(46%)、少尿或无尿(35%)、茶色尿(27%)。26例合并ARF的RM患儿血肌酸激酶(CK)均> 1000IU/L,伴AST升高的26例,ALT升高的25例,CK-MB升高的25例,LDH升高23例。合并ARF的RM患儿中22例检测了血肌红蛋(Mb),均有增高。合并ARF的26例RM患儿CK降至1000IU/L以下的平均时间为10±5d。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的10例患儿的CK恢复时间与非血液净化治疗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合并ARF的26例RM患儿中7例放弃治疗,19例肾功能均恢复正常。

结论

急性肾衰竭及多脏器功能障碍是儿童RM的主要并发症,合并ARF的RM患儿原发病主要是感染性疾病,CK是诊断RM的主要指标。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可使ARF逆转,改善预后。

Keywords: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急性肾衰竭, 血液净化, 肌酸激酶, 肌红蛋白, 儿童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habdomyolysis, RM)是指多种原因导致横纹肌细胞受损后细胞膜破坏,细胞内物质释放入细胞外液及血浆后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10%~50%的RM患者发生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约占急性肾衰竭患者的5%~25%[1]。目前成人RM致ARF的报道较多,儿童报道较少。为探讨儿童RM所致ARF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及转归,本文收集临床诊断RM的住院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以RM收住院或者住院期间合并RM的7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男51例、女26例,平均年龄6±5岁(最小1个月,最大15岁);其中合并ARF的26例,男18例、女8例,平均年龄6±5岁(最小2个月,最大14岁)。

RM诊断符合标准[2]:(1)临床表现:肌无力、肌痛、茶色尿;(2)血清肌酸激酶(CK) > 1 000 IU/L;(3)血肌红蛋白(Mb)增高。其中CK增高是必备条件,并且排除先天性神经肌肉代谢病。

ARF诊断符合标准[3]:临床表现少尿、无尿,血清肌酐升高(大于同年龄诊断标准)。

全部患儿均检测了CK、CK-M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Mb,血电解质、BUN、血肌酐(Scr)、尿常规。

1.2. 治疗

采用综合治疗,包括病因治疗、碱化尿液(碳酸氢钠每日40~60 mL/m2)、水化(液体每日1 500~2 000 mL/m2)以及护肝、护心等对症治疗,26例合并ARF的病人中10例同时接受血液净化即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us-venous hemofiltration, CVVH)治疗。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R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CK、ALT、AST、CK-MB、LDH转化为自然对数后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学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因

合并ARF的26例RM患儿病因均为非创伤性疾病,原发病包括感染性疾病18例(呼吸道感染8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5例,肠道感染2例,脓毒血症2例,寄生虫感染1例),占69.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例,代谢病2例(戊二酸血症1例、线粒体病1例),肾小管酸中毒1例,一氧化碳中毒1例,热射病1例。非ARF组51例,其中感染性疾病所致的35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7例、呼吸系统感染12例、肠道感染2例、其他4例),占68.6%;其次代谢性疾病所致的7例(戊二酸血症2例、甲基丙二酸血症1例、4例诊断不明),运动所致的4例,外伤所致的3例,肾小管酸中毒1例,药物1例。见表 1

1.

合并ARF或未合并ARF的RM患儿病因[n(%)]

graphic file with name zgddekzz-19-2-193-T1.jpg

2.2. 临床表现

合并ARF的26例患儿中18例出现发热,9例少尿或无尿,7例茶色尿,6例表现肌痛或肌无力,3例出现呕吐;18例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MODS);12例伴有抽搐,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5例、休克5例(感染性休克3例、低血容量休克2例)。非ARF组的30例出现发热,19例表现肌痛或无力,19例伴有抽搐(包括高热惊厥、病毒性脑炎、免疫性脑炎、代谢病、癫癎所致),9例有茶色尿,4例有MODS。见表 2

2.

合并ARF或未合并ARF的RM患儿临床特点[n(%)]

graphic file with name zgddekzz-19-2-193-T2.jpg

2.3. 实验室检查

ARF组的CK值均 > 1 000 IU/L,其中2例CK值 > 100 000 IU/L,ARF组与非ARF组的CK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RF组同时伴有CK-MB升高的25例,AST升高的26例,ALT升高的25例,LDH升高的23例,CK-MB、AST、ALT、LDH在ARF与非ARF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RF组Mb升高的22例(4例未查),高于非ARF组(P < 0.05)。见表 3

3.

合并ARF或未合并ARF的RM患儿实验室特点的比较(x±s)

graphic file with name zgddekzz-19-2-193-T3.jpg

2.4. 转归

ARF组CK值降至1 000 IU/L以下需要10±5 d(3~20 d),其中血液净化组需要10±4 d、非血液净化组需要10±5 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P > 0.05)。非ARF组CK降至1 000 IU/L以下需8±5 d。ARF组和非ARF组CK值降至1 000 IU/L以下所需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P > 0.05)。26例ARF患儿中7例放弃治疗,19例肾功能恢复正常;非ARF组4例因原发病放弃治疗,其余好转出院。

3. 讨论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是一种可以合并多脏器损害并危及生命的疾病,也是急性肾衰竭的重要病因之一。现将我院收治的合并ARF的26例RM患儿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与非ARF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

RM病因复杂,主要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创伤后的RM在儿童较少见,本文77例RM患儿中只有3例是外伤后发生,其余74例均为非创伤性原因引发。非创伤性因素是儿童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主要病因,其中感染为最重要的病因[4]。本文伴或不伴ARF的RM患儿中因感染性疾病所致(主要为呼吸道、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感染)的均占69%,支持感染是儿童RM的主要病因。感染致RM的可能机制包括:(1)病毒或细菌直接损伤肌细胞;(2)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后伴发的抽搐、肌张力增高、肌强直等造成肌纤维破坏;(3)感染合并的发热、炎性反应造成肌细胞损伤;(4)应用抗菌、抗病毒、镇静等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等。在儿童RM的病因中还要警惕遗传代谢性疾病[5]。遗传代谢性疾病可引发糖原和脂类代谢紊乱而导致RM发生,这类病人可有家族史,易复发,不一定伴有肌红蛋白尿[6]。张刚强等[7]报道的9例儿童RM,其中1例为戊二酸血症所致,1年内反复发作3次RM。本文ARF组2例(8%)的原发病为代谢性疾病(戊二酸血症、线粒体病各1例),非ARF组有7例(14%)的原发病为代谢性疾病(戊二酸血症2例、甲基丙二酸血症1例、4例诊断不明)。因此对病因不明的RM患儿要进行遗传代谢病的相关检查,以除外该类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从能量和代谢角度破坏骨骼肌细胞的完整性,诱发RM发生[8]。RM的发生加重代谢紊乱,导致高钾血症、高尿酸血症、肌红蛋白尿、肾小管损害、引起急性肾衰竭及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凝血。本文3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引发的RM患儿均合并ARF,其中1例接受48 h CVVH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正常。成人剧烈运动引发的RM报道很多,并可引发ARF。贺发贵[9]报道18例运动性RM,均引发ARF,肾脏病理显示肾小球病变轻微,但可见上皮细胞颗粒变性,上皮刷状缘广泛脱落,部分小管坏死,间质灶状纤维化。Scharman等[10]认为肌肉损伤的第一个6 h尽早液体复苏,可减少ARF发生。本文运动后引发的RM 4例,均表现为运动后(蹲起、蛙跳、长跑)出现肌痛和茶色尿,均未发生ARF,可能与就诊及时和早期治疗、病变范围小(肢体肌肉损伤)、无慢性疾病、脏器功能好有关[11]

RM主要表现为肌痛/肌无力、恶心、呕吐,茶色尿,部分病人可出现发热、白细胞高,严重者可出现MODS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肝损害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 12]。肌痛和茶色尿是RM的特异表现,而非创伤性RM临床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原发病症状所掩盖。张文等[13]报道的11例RM病人中有肌痛表现的占36.4%。本文ARF组患儿伴肌痛的6例,占23%。本研究肌痛发生率较低可能与患儿年龄较小、表述能力差有关;另一方面是ARF组的病因均为非创伤性因素,导致RM临床表现不典型。而CK是反映肌细胞损害的最敏感、可靠的指标,比Mb能更好地反映肌肉损伤[14]。本文ARF组26例患儿的CK值均大于1 000 IU/L,同时伴有ALT或AST、LDH、CK、CK-MB升高。文献报道[15]肌肉缺血4~8 h或CK值大于20 000 U/L可发生肌红蛋白尿;尿肌红蛋白浓度≥250 μg/mL,则尿液颜色明显改变,而茶色尿预示肾脏受损。但肌红蛋白半衰期短、2~3 h即经肾脏排出及肝脏代谢,无肌红蛋白血症及肌红蛋白尿也不能排除横纹肌溶解综合征[1]。本文ARF组26例患儿中22例检测了血肌红蛋白,均升高;7例出现茶色尿,其中5例血CK大于20 000 U/L。

ARF是RM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决定其预后的主要因素,机制为大量肌红蛋白的排出导致肾小管堵塞,同时对肾小管产生毒性作用;肌损伤后局部组织炎性渗出增加,大量液体积聚于损伤的肌肉组织中,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脏灌注下降导致肾脏缺血;横纹肌溶解产生的一些可溶性炎症介质也参与了急性肾衰竭的过程,也可诱发MODS而影响预后[16-17]。文献报道RM引起ARF的发生率在儿童是5%~42%[18-20]。本文26例患儿发生ARF,占住院RM患儿的34%,与文献报道相符。CK水平与ARF的关系目前有争议,Watanabe[21]报道,合并ARF的RM患者CK水平高于未合并ARF者;高伟波[22]和李世军[23]的研究认为CK水平与血肌酐无明显相关性;Brown[24]发现CK > 5 000 IU/L是发生ARF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同时伴有脱水和酸中毒时。本文未合并ARF的RM患儿中,21例(41%)CK值均大于10 000 IU/L,与合并ARF的RM患儿CK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研究报道[23],80%的合并ARF的RM患者肾脏病理远端肾小管可见肌红蛋白管型,支持大量肌红蛋白尿排出是导致ARF发生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认为血肌红蛋白水平较CK更能预测ARF[25]。本文合并ARF组的RM患儿血肌红蛋白高于未合并ARF组,与文献报道一致[22]。因此,RM诊断明确后应即刻水化、碱化,增加尿中肌红蛋白的溶解度,减少对肾小管的损害,降低ARF发生风险。

RM的治疗包括血液净化及综合治疗。综合治疗包括原发病治疗、水化、碱化、护肝、护心、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等对症支持治疗。血液净化治疗RM合并ARF的疗效已经得到认可[27-28]。肌红蛋白分子量为17 800 Da,可被血浆置换和血液滤过有效清除,对于合并有MODS、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少尿型ARF的RM推荐使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26]。本文ARF组的患儿中10例因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接受了CVVH,其CK值降至1 000 IU/L以下所需时间与非血液净化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贾月明等[4]报道一致。其原因可能与血液净化组的患儿合并MODS、病情重有关。本文合并ARF的RM患儿中7例放弃治疗,19例患儿肾功能恢复正常,说明RM所致的ARF早期采取有效治疗肾功能是可以逆转的。

综上所述,非创伤因素是儿童RM发生的主要因素,感染性疾病是主要病因。CK是诊断RM的灵敏和可靠的指标,但不能预测急性肾衰竭的发生。尿肌红蛋白的增多是导致ARF发生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积极的水化、碱化治疗以及必要的早期血液净化治疗,可使ARF逆转,预后改善。

Biography

孟繁英, 女, 本科, 主任医师

References


Articles from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ediatrics are provided here courtesy of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