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logoLink to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 2019 Jan;33(1):23–27. [Article in Chinese] doi: 10.7507/1002-1892.201807143

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

Effectiveness of transverse tibial bone transport in treatment of diabetic foot ulcer

Hongye LI 1, Jiaxing YOU 1,*, Chao LIU 1, Yan MA 1
PMCID: PMC8337247  PMID: 30644256

Abstract

目的

探讨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

方法

2014 年 6 月—2017 年 12 月,收治 17 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男 11 例,女 6 例;年龄 46~72 岁,中位年龄 57 岁。糖尿病病程 2.4~32.0 年,中位时间 16.0 年。Wagner 分期:2 期 7 例、3 期 8 例、4 期 2 例。下肢 CT 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显示膝关节以下动脉闭塞或不同程度狭窄。患者均接受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术后 3~5 d 开始牵拉搬运胫骨截骨块(1 mm/d),14 d 后逆向搬运;总搬运时间 28~30 d。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5~12 个月,平均 8.5 个月。骨搬运期间,4 例出现局部钉道口感染,3 例钉道脂肪液化、渗液。15 例糖尿病足溃疡愈合,愈合时间 35~72 d,平均 48 d;溃疡愈合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足部皮温、踝肱指数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 复查示侧支循环形成。2 例(Wagner 3、4 期各 1 例)治疗后足部溃疡仍进展,行足部及小腿截肢治疗。

结论

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可取得较满意疗效。

Keywords: 胫骨横向骨搬运术, 糖尿病足, 溃疡


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在我国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发病率为 8.0%,其中多数溃疡合并感染[1-2],治疗困难,花费巨大,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3]。糖尿病足溃疡多因动脉硬化闭塞、微血管功能障碍及周围神经功能障碍所致,因此其治疗核心问题是如何恢复患肢血运、改善溃疡及其邻近组织的微循环与氧代谢。目前,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主要采用血管外科治疗方法,包括动脉旁路移植、血管腔内成形和下肢干细胞移植等,但此类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多累及远端细小动脉,降低了上述方法的临床疗效。2014 年 6 月—2017 年 12 月,我们采用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 17 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1 例,女 6 例;年龄 46~72 岁,中位年龄 57 岁。糖尿病病程 2.4~32.0 年,中位时间 16 年。左足 6 例,右足 11 例。骨科医师及伤口护理中心专科护士共同评估溃疡情况,按照 Wagner 分期:2 期 7 例、3 期 8 例、4 期 2 例。Wagner 2、3 期患足有不同程度红肿、渗出等感染症状,4 期患足末端干性坏疽。下肢 CT 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显示,17 例患者膝关节以下动脉闭塞或不同程度狭窄,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动脉病变。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完善常规术前检查,内分泌科会诊,定时监测血糖,控制血糖波动(餐前血糖<8 mmol/L,餐后 2 h 血糖<12 mmol/L)。15 例足部溃疡伴明显感染者,取渗出物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Wagner 3、4 期患者均行足部彻底清创、去除感染坏死组织,其中 3 例予以持续封闭式负压引流处理。

1.2.2. 手术方法

全麻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术前设计胫骨中 1/3 段为骨搬运区,在骨搬运区两端平行植入 4 枚外固定骨钉,小腿内侧作一长约 12 cm 的弧形切口,锐性分离,暴露骨膜,沿胫骨内侧切开并完整剥离骨膜,向内侧或外侧翻开,在胫骨上用克氏针钻孔后再用骨刀开窗,开骨窗范围:长约 10 cm、宽约 2 cm。在骨窗内钻入 2 枚直径 3 mm 骨搬运外固定针,安装外固定架。缝合骨膜,逐层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敷料包扎。见图 1

图 1.

Surgical procedure

手术操作步骤

a. 术前设计;b. 植钉并预装外固定架;c. 皮肤切开;d. 胫骨开窗;e. 缝合骨膜;f. 装外固定架,缝合皮肤

a. Preoperative design; b. Placing screws and prefabricating external fixator; c. Incision of skin; d. Tibial corticotomy; e. Suturing periosteum; f. Installing external fixator and closing the incision

图 1

1.2.3. 术后处理

术后继续监测并严格控制血糖水平,餐前血糖<8 mmol/L、餐后 2 h 血糖<12 mmol/L。根据术前创面渗液及术中深层组织药敏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定期换药及清洁钉道口,钉道口用浸湿稀释聚维酮碘纱布包扎。术后 3~5 d 开始横向骨搬运,每天搬运 1 mm,分早、中、晚 3 次完成,共搬运 14 d;然后逆向搬运复位骨块,每天搬运 1 mm、分 3 次完成;如患者感觉疼痛不能耐受时,改 2 d 搬运 1 mm,待疼痛明显缓解后再改为每天搬运 1 mm。总搬运时间 28~30 d。每月复查 X 线片,待骨窗初步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架。

1.3. 疗效评价指标

治疗期间密切观测患者足部皮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踝肱指数及创面愈合情况。CTA 复查了解血管增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5~12 个月,平均 8.5 个月。骨搬运期间,4 例出现局部钉道口感染,为轻度红肿、渗液,经加强换药后好转。3 例发生钉道脂肪液化、渗液,未作特殊处理,自行结痂。经骨搬运术治疗后,15 例糖尿病足溃疡愈合,愈合时间 35~72 d,平均 48 d;患者疼痛麻木症状不同程度减轻,溃疡愈合后 VAS 评分、足部皮温、踝肱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CTA 复查示侧支循环形成,下肢浅动脉较术前变多、变粗,并交织成网。见图 2。2 例(Wagner 3、4 期各 1 例)经骨搬运术治疗后足部溃疡仍进展,行足部及小腿截肢治疗。本组均未出现切口区皮肤坏死、溃疡及搬运处骨不连、骨髓炎等并发症。

表 1.

Comparison of foot indexes at pre- and post-operation (n=15, Inline graphic)

手术前后足部评价指标比较(n=15, Inline graphic

时间
Time
VAS 评分
VAS score
足部皮温(℃)
Skin temperature
(℃)
踝肱指数
Ankle brachial index
术前
Preoperative
4.1±0.8 25.9±1.7 0.60±0.09
溃疡愈合后
After ulcer healed
2.8±0.7 27.5±1.7 0.72±0.11
统计值
Statistic
t=–2.74
P= 0.01
t=5.44
P=0.00
t=–3.44
P= 0.00

图 2.

A 67-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left diabetic foot ulcer (Wagner grade 3)

患者,女,67 岁,左侧糖尿病足溃疡(Wagner 3 期)

a. 术前外观;b. 术前 CTA;c. 术后 1 个月 CTA;d. 术后 2 个月溃疡愈合后外观

a. Preoperative appearance; b. Preoperative CTA; c. CTA at 1 month after operation; d. Ulcer healed and the foot appearance at 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图 2

3. 讨论

3.1. 糖尿病足溃疡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糖尿病足是由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及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感染形成的溃疡多累及深部组织,病程迁延,治疗困难,截肢/趾往往难以避免[4-5]。目前有研究认为,糖尿病足是以混合型为主,其次为缺血型,单纯神经型比较少见。神经病变目前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而缺血型病变可以通过重建下肢血流来达到治疗目的[6]。因此,下肢动脉血流重建在治疗糖尿病足下肢缺血性病变中至关重要。与单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累及大、中动脉不同,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呈阶段性分布,且更易累及膝下动脉,如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等[7]。这些膝下动脉具有直径小、形成的斑块质地更硬、血管不易充分扩张,以及距离心脏远、动脉压力小,且远端流入道差,扩张后易再次形成血栓造成闭塞等特点,导致足部血液微循环障碍,组织缺乏足够营养,溃疡经久难愈。目前重建下肢血供的方法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经皮腔管成形术联合支架植入术、动脉旁路移植术等,但重建膝以下尤其是足部血液微循环效果不确切,所以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有限。

3.2. 胫骨横向骨搬运术的原理及应用

牵张组织再生技术是 Ilizarov 教授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的一个生物学理论[8],指当生物组织受到缓慢、持续牵伸产生一定张力,可刺激组织的再生和活跃生长。根据此理论,Ilizarov 教授设计了相应的外固定器械,并提出一系列操作流程。这一“原位组织再生,自然修复重建”理论被誉为近代矫形外科领域的第四大里程碑,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时间短、费用低等优势。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9-11],通过促进牵引的骨痂和周围软组织中的血管生成,血液流量可进行再分布,从而增加功能性毛细血管数量,促使局部供血增加,静脉回流也相应增加。在 Ilizarov 张力应力法则的基础上,曲龙等[12]对胫骨横向骨搬运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张力作用于活性组织,以每天 1 mm 左右的速度牵拉搬移骨块,能使毛细血管得到良好生长。徐显章等[13]使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取得了良好效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机制和糖尿病足部溃疡基本相似,都是肢体缺血引起难以控制的溃疡及坏死,继发感染等严重问题。冼呈等[14]及花奇凯等[15]将胫骨横向骨搬运术用于治疗糖尿病足及下肢缺血性疾病,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但目前缺乏大样本临床资料,上述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3.3. 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并发症

胫骨纵向骨搬运术治疗骨不连、骨髓炎等时,主要并发症为钉道感染、局部皮肤坏死、骨不愈合等。本组胫骨横向骨搬运治疗期间出现 4 例钉道感染,无其他并发症,可能与植钉过程中高速电钻产热导致部分组织灼伤有关。在手术方法上,曲龙等[12]建议采用大小为 12 cm×2 cm 的骨窗,搬移时间为 3 周。但花奇凯等[16]认为南方人身材矮小,可适当缩小骨窗,经临床应用验证,疗效未受影响。他们改良了搬运方法,加入了“手风琴”技术(将截骨块拉出再推回),搬运时间由 3 周延长至 6 周,通过增加应力刺激时间促进组织再生;同时,该技术还可以将骨块复位,以免胫骨内侧面出现骨块隆起及出现骨窗处皮肤压迫坏死。本组参考花奇凯等[16]的手术方法,但进行了部分改进。① 术中使用电钻、骨刀截骨,不使用电锯截骨,有效避免电锯摆动过大而产生的骨组织热损害;② 术中尽量减少皮下组织分离,以免破坏皮肤血运,防止皮肤坏死感染;③ 搬运时将骨块拉出时间由 3 周进一步缩短为 2 周,避免局部骨块过度隆起压迫胫前皮肤引起坏死。胫前骨块搬运时,持续性的牵引可刺激细胞增殖及生物合成,骨窗周围产生较为丰富的血管网,重建微循环,这可能降低了骨不连和骨髓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3.4. 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血运评价

目前间接测定组织血流量的影像学方法有 CTA、MRI 灌注成像、超声造影、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根据 2017 年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CTA 和 MRA 具有成像清晰的特点,可以显示血管有无狭窄或闭塞,虽准确率低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但目前仍作为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周强等[17]、冼呈等[18]应用 CTA 评价胫骨横向骨搬运后远端组织血液灌注情况,认为 CTA 可清楚显示治疗前后腘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的管腔内径、血流量情况,便于判定实际病变情况,且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为疾病治疗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本组患者 CTA 未能完整显示全足部血运情况,究其原因,可能为造影剂显影时间与扫描延迟时间不同步以及影像截图所致。CTA 显示较差时,可采用超声造影评估足部细小动静脉血流情况。

3.5. 注意事项

① 糖尿病足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胫骨横向骨搬运术疗效与内分泌科、血管外科协同治疗以及护理等密不可分。② 手术操作方面,切开皮肤前应定位进针点并预装外固定架,避免胫骨开窗后调整外固定困难;分离骨膜时应锐性切开并完整剥离掀起,待胫骨开窗完成后再缝合,确保足够血供以缩短骨愈合时间。③ 因骨搬运时间较长,且外固定架会影响生活,需要患者有很强的依从性,如有需要可以请精神卫生科及心理咨询介入调整精神状态。④ 骨搬运期间避免摔跤,定期来院复查。

综上述,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可取得较满意疗效,但本组治疗例数较少且随访时间较短,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Funding Statement

杭州市卫生计生科技计划项目(2017A72);浙江省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7ZB06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Y17H060006、LQ18H250001);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项目(2017198461)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of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of Hangzhou (2017A72); Zheji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undation Project (2017ZB062); Zhejiang Provinci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LY17H060006, LQ18H250001); Zhejiang Provincial Medical and Health Science Project (2017198461)

References

  • 1.Jiang YJ, Wang XM, Xia L, et al A cohort study of diabetic patients and diabetic foot ulceration patients in China. Wound Repair and Regeneration. 2015;23(2):222–230. doi: 10.1111/wrr.2015.23.issue-2.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2.高磊, 王硕, 王雷, 等 皮肤牵张闭合器在糖尿病足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8;32(5):591–595. doi: 10.7507/1002-1892.201801104. [DOI]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 3.李来春, 王爱红, 胡呈炜, 等 糖尿病足患者住院费用调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7;25(4):339–343. doi: 10.3969/j.issn.1006-6187.2017.04.012. [DOI] [Google Scholar]
  • 4.余霄, 俞光荣 糖尿病足截肢技术进展.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1;25(6):750–754. [PubMed] [Google Scholar]
  • 5.徐波, 杨彩哲, 吴石白, 等 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内科杂志. 2017;56(1):24–28. doi: 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7.01.007. [DOI] [Google Scholar]
  • 6.王江宁, 高磊 糖尿病足慢性创面治疗的新进展.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8;32(7):832–837. doi: 10.7507/1002-1892.201806058. [DOI]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 7.Coxon JP, Gallen IW Laterality of lower limb amputation in diabetic patients: retrospective audit. BMJ. 1999;318(7180):367–369. doi: 10.1136/bmj.318.7180.367. [DOI]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 8.Ilizarov GA The tension-stress effect on the genesis and growth of tissues: Part Ⅱ. The influence of the rate and frequency of distraction.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89;239:263–285. [PubMed] [Google Scholar]
  • 9.Makarov M, Birch J, Samchukov M The role of variable muscle adaptation to limb lengthen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joint contractures: 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the goat. Journal of Pediatric Orthopedics. 2009;29(2):175–181. doi: 10.1097/BPO.0b013e3181981fcf.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10.镇普祥, 陈炎, 高伟, 等 应用 Ilizarov 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合并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的重度糖尿病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8;32(10):1261–1266. [Google Scholar]
  • 11.王斌, 杨漪舸 股-股动脉旁路移植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一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5;29(9):1188. [Google Scholar]
  • 12.曲龙, 王爱林, 汤福刚 胫骨横向搬移血管再生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中华医学杂志. 2001;81(10):622–624. doi: 10.3760/j:issn:0376-2491.2001.10.013. [DOI] [Google Scholar]
  • 13.徐显章, 王爱林, 靖冬梅 胫骨迁移血管再生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5例分析.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31(6):523–524. [Google Scholar]
  • 14.冼呈, 赵劲民, 苏伟, 等 胫骨横向骨搬移微循环再生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5;32(4):605–607. [Google Scholar]
  • 15.花奇凯, 王林, 冼呈, 等 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微循环重建术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5;23(21):2007–2011. [Google Scholar]
  • 16.花奇凯, 秦泗河, 赵良军, 等. Ilizarov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7, 25(4): 303-307.
  • 17.周强 CTA评价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老年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2(3):154–156. doi: 10.3969/j.issn.2096-3807.2018.03.100. [DOI] [Google Scholar]
  • 18.冼呈, 赵劲民, 苏伟, 等 外固定架骨搬移系统修复糖尿病足: 功能与影像学评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19(46):7539–7544.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5.46.029. [DOI] [Google Scholar]

Articles from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are provided here courtesy of Sichuan University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