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logoLink to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 2017 Jun;31(6):765–767. [Article in Chinese] doi: 10.7507/1002-1892.201611116

自制齿状钩钢板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军 刘 1, 永军 芮 1,*, 永伟 吴 1, 运宏 马 1, 尧 陆 1, 世浩 杜 1, 通 杨 1
PMCID: PMC8498307

Abstract

目的

总结自制齿状钩钢板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12 年 11 月—2016 年 4 月,采用自制齿状钩钢板治疗 PCL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11 例。其中男 6 例,女 5 例;年龄 37~63 岁,平均 48.5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4 例,高处坠落伤 2 例,跌伤 5 例;均为新鲜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 3~11 d,平均 5.2 d。骨折按 Meyer-McKeever 分型:Ⅱ型 4 例,Ⅲ型 7 例。术前膝关节屈曲活动度 40~90°,平均 65.9°。术前 Lysholm 评分 50~69 分,平均 58.5 分。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1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20 个月,平均 11 个月。术后 3 个月 X 线片示患者骨折均愈合,骨折端无明显移位。术后 6 个月,患肢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达 115~130°,平均 121.8°;膝关节后抽屉试验均呈阴性,未见膝关节伸直功能障碍及腘窝部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Lysholm 评分为 85~99 分,平均 92.8 分。

结论

自制齿状钩钢板治疗 PCL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可行,操作简便、固定效果可靠,术后疗效满意。

Keywords: 后交叉韧带,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钩钢板, 内固定


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一种临床多见且特殊的PCL损伤,常导致膝关节不稳。由于该类损伤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常需积极手术治疗。关节镜下行止点重建经临床验证效果确切[1],但操作难度大,学习曲线长,临床推广困难。目前切开内固定材料选择较广泛,但无论是空心钉、带线锚钉还是钢丝、缝线,当骨折块较小或骨折较粉碎时,无法对止点进行有效固定,容易出现内固定失效,不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如何选择一款坚强且有效的内固定材料是临床研究热点之一。我科自 2012 年 11 月开始使用自制齿状钩钢板内固定治疗 PCL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临床疗效确切。现回顾分析 2012 年 11 月—2016 年 4 月收治的 11 例患者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6 例,女 5 例;年龄 37~63 岁,平均 48.5 岁。左侧 6 例,右侧 5 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4 例,高处坠落伤 2 例,跌伤 5 例;均为新鲜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 3~11 d,平均 5.2 d。术前均行膝关节正侧位 X 线片、CT 平扫及三维重建和 MRI 检查。骨折按 Meyer-McKeever 分型:Ⅱ型 4 例,Ⅲ型 7 例。其中Ⅲ型者后抽屉试验均为阳性。术前膝关节屈曲活动度 40~90°,平均 65.9°。术前 Lysholm 评分 50~69 分,平均 58.5 分。

1.2. 手术方法

采用 5 孔 1/3 管型钢板(Synthes 公司,瑞士)裁剪制作成齿状钩钢板。保留 2 孔段作为近端螺钉孔;选择 3 孔段近端处螺钉孔,予以克氏剪卡入螺钉孔并与钢板边缘成 30° 夹角剪裁成尖齿状,用钢丝钳将尖齿折弯成钩钢板。见图 1

图 1.

图 1

自制齿状钩钢板 a. 克氏剪剪裁;b. 尖齿剪裁完成;c. 尖齿折弯制成钩钢板

患者于持续硬膜外麻醉下取俯卧半屈膝位,于膝后内侧作长 8~10 cm 倒 L 形切口,以腘窝中点内侧皮肤横纹处为起点,横行向内走行至腓肠肌内侧头内缘处,直接弧形转向小腿内侧并向远端延伸,沿肌间隙钝性分离腓肠肌内侧头与半腱肌。术中注意通过深部拉钩牵拉腓肠肌内侧头向外侧,以保护腘窝处血管神经束,暴露后关节囊后纵行切开,暴露 PCL 及撕脱骨折块,清理嵌入骨折间隙血肿及卡入骨折间隙的软组织,屈膝约 30° 位,将撕脱骨折块向远端顶压,予以 2 枚直径 1.2 mm 克氏针临时固定。植入 2 孔自制齿状钩钢板,远端紧贴胫骨后侧骨面,钩尖端嵌入 PCL 附丽点并敲击卡入骨折端,先于钩钢板体部近端第 1 孔置入偏心套筒,基本垂直胫骨后侧骨面钻孔,拧入 1 枚普通螺钉滑动加压,但不完全拧紧;再于钩钢板体部远端第 2 孔植入偏心套筒后钻孔,再拧入 1 枚普通螺钉滑动加压且完全拧紧,最后将之前未拧紧螺钉完全拧紧。C 臂 X 线机透视确认骨折复位固定良好,且被动屈伸活动膝关节观察骨折固定牢靠后,切口彻底止血、反复冲洗,术中缝合后关节囊以减少对膝关节稳定性的破坏,放置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患肢予以弹性绷带或弹力袜包扎 2 d,同时使用可调式支具固定膝关节于屈曲 15° 位;麻醉失效后即嘱患者行股四头肌舒缩、踝关节伸屈训练,促进肌力恢复以防止肌肉萎缩及跟腱挛缩;术后 48 h 拔除引流管,继续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 1 周开始佩戴支具行间断膝关节主动屈伸训练,每日 3~4 次,每次 15 min,关节活动范围不超过 90°,持续 4 周;术后 6 周将可调式支具调整于完全伸直位固定膝关节,同时扶双拐辅助行走,患肢部分负重 15 kg,并要求患者于术后 6~8 周时膝关节屈曲达 110~120°;术后 8 周去除支具,要求患者完全负重;术后 3 个月基本恢复至伤前状态。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 75~120 min,平均 90 min。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1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20 个月,平均 11 个月。术后 3 个月,X 线片示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骨折端无明显移位。术后 6 个月,患肢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达 115~130°,平均 121.8°;膝关节后抽屉试验均呈阴性,未见膝关节伸直功能障碍及腘窝部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术后 6 个月 Lysholm 评分为 85~99 分,平均 92.8 分;达优 6 例,良 5 例。见图 2

图 2.

图 2

患者,男,43 岁,交通事故伤致左侧 PCL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Meyer-McKeever 型) a. 术前侧位 X 线片;b. 术前 CT 三维重建;c. 术中正侧位透视示骨折复位良好; d. 术后 3 个月正侧位 X 线片示骨折愈合良好; e. 术后 10 个月膝关节功能

3. 讨论

PCL 止点撕脱骨折临床常见,以胫骨侧为主,合并其他结构损伤较少,损伤形式较简单[2];多数学者主张对 Meyer-McKeeverⅡ、Ⅲ型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特别是骨折分离移位超过 5 mm 者。文献报道临床常用的 PCL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固定材料有空心钉、带线锚钉、钢丝、同种骨钉等,各有优缺点[1, 3-5]

齿状钩钢板内固定术式特点:① 采用膝后内侧倒 L 形入路,解剖简便,易于掌握[6]。术中操作时将腓肠肌内侧头连同腘窝血管神经束一起向外侧牵开,有效减少血管神经损伤可能性。② 直视下手术,PCL 胫骨止点撕脱骨块显露理想,方便清理嵌入骨折端的软组织,也规避了复位骨折时周围软组织重新嵌入骨折端,降低了骨折不愈合发生风险。③ 术中患者采用俯卧下屈膝位,抵消了骨折块向近端移位的力量,使骨折复位简便,通过齿状钩刺直接敲入 PCL 附丽点处,再先后利用 2 个钉孔偏心钻孔、滑动加压,使钢板有 2 次均匀加压机会,骨折端接触更紧密。④ 因钩刺属于点接触,减少了切割损伤,所以既可固定较大骨块,也可固定较小甚至是粉碎骨块。⑤ 螺钉固定方向基本垂直胫骨后侧骨面,操作时从正常骨质打入,既避免了损伤骨折块,螺钉也不会随着膝关节屈伸活动出现松动、退钉现象。由于术中骨折复位良好,且该部位以松质骨为主,血运丰富,术后 3 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顺利愈合。因术中骨折固定牢靠,本组患者术后均早期开始功能锻炼,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基本恢复至伤前生活状态。

齿状钩钢板的适应证:① 绝对适应证:侧位 X 线片示移位>5 mm,CT 测量骨块横径>10 mm,MRI 排除 PCL 体部或股骨止点撕脱断裂,Meyer-McKeever 分型为Ⅱ、Ⅲ型者。② 相对适应证:侧位 X 线片示移位 3~5 mm,CT 测量骨块横径 8~10 mm,或骨块轻度粉碎、MRI 排除 PCL 体部或股骨止点撕脱断裂,Meyer-McKeever 分型为Ⅱ、Ⅲ型,或部分Ⅰ型但难以忍受长期外固定制动要求手术治疗者。

注意事项:① 术中复位骨折块时应轻柔,临时固定克氏针直径建议不超过 1.5 mm,以避免骨质劈裂;② 由于胫骨平台系松质骨,术中钻孔时确认方向后钻头无需打穿对侧皮质,建议打入一半深度即可,顺钉道方向均可顺利植入螺钉;③ 对于肌肉发达或肥胖患者,可增加切口纵行部分长度以利于后外侧显露;④ 术中勿暴力向外侧牵拉腓肠肌内侧头,以免损伤腘窝血管、神经。

References

  • 1.王良勇, 李建刚, 张春, 等 植入物固定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评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19(24):3793–3797. [Google Scholar]
  • 2.陈刚, 付维力, 唐新, 等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中国骨伤. 2015;28(7):638–642. [Google Scholar]
  • 3.Bali K, Prabhakar S, Saini U, et al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isolated PCL fossa avulsion fractures.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2012;20(2):315–321. doi: 10.1007/s00167-011-1618-6.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4.刘金标, 邓冰, 黄钢, 等 关节镜辅助下膝后内侧切口治疗急性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3;27(5):591–593. [PubMed] [Google Scholar]
  • 5.陈万军, 宋娟, 徐俊昌, 等 同种骨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7;21(3):313–314. [Google Scholar]
  • 6.He X, Ye P, Hu Y, et al A posterior inverted L-shaped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erior bi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Arch Orthop Trauma Surg. 2013;133(1):23–28. doi: 10.1007/s00402-012-1632-2.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Articles from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are provided here courtesy of Sichuan University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