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logoLink to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 2020 Aug 25;49(4):474–479. [Article in Chinese]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08.06

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期间湖北省医务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行为研究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 status of minor children of medical staff during the COVID-19 epidemic in Hubei province

Li GUO 1,2,#, Shiqian BAI 3,#, Jingyi FAN 2,3,*
PMCID: PMC8800719  PMID: 32985161

Abstract

目的

调查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期间湖北省医务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行为状态。

方法

采取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20年3月13至15日通过问卷星在微信群及朋友圈中发放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及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问卷全部填写完毕方可提交,通过IP地址剔除湖北省外的问卷,同时剔除答题时间过短(答题时间少于150 s)的问卷。分析父母职业状态对不同年龄组儿童心理行为状态的影响。

结果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91份,其中男性207名(52.9%),女性184名(47.1%);3~ < 6岁91名(23.3%),6~ < 10岁183名(46.8%),10~16岁117名(29.9%);父母均为医务人员87名(22.3%),父母一方为医务人员139名(35.5%),父母均非医务人员165名(42.2%)。无论父母是否为医务人员,3~ < 6岁儿童的PSQ得分在各因子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父母均为医务人员的6~ < 10岁儿童的多动-冲动因子得分、学习问题因子得分和总分均高于父母均非医务人员的同龄儿童(均 P < 0.05),学习问题因子得分高于父母一方为医务人员的同龄儿童( P < 0.05),父母一方或均为医务人员的子女焦虑因子得分高于父母均非医务人员的子女(均 P < 0.05);父母一方为医务人员的10~16岁儿童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多动-冲动、多动指数及总分均低于父母均为医务人员或父母均非医务人员的同龄儿童( P < 0.05或 P < 0.01),而身心问题、焦虑因子得分与其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湖北省医务人员与非医务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行为状态随着年龄段不同而表现出差异,3~ < 6岁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状态无明显差异,而6~ < 10岁和10~16岁医务人员子女心理行为状态差于非医务人员子女心理行为状态,需对该年龄段医务人员子女心理行为状态予以关注。


在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中,为了发挥医务人员最佳战斗力、确保救治工作顺利开展,也为解决医务人员返回社区或家庭引发恐慌、避免潜在感染,大部分一线医务人员实行集中隔离居住、统一管理。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被迫与父母分离,伴着对父母的牵挂和担忧,其心理变化也是剧烈的。何宏灵等 [ 1] 曾调查严重急性呼吸征合征(SARS)疫情期间医务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态,发现医务人员子女神经衰弱、恐惧、抑郁得分高于非医务人员子女,且心理症状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多。为了解特殊时期这类特殊群体心理行为状态,笔者开展了此项问卷调查,以期指导家长及时发现和帮助这类特殊人群,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发生。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3~16岁儿童;②常住于湖北省,且COVID-19疫情期间生活在湖北省内;③无智力低下、神经发育性疾病、精神分裂症、严重的情绪障碍及心肺等躯体疾病。

1.2 调查工具

问卷包括一般资料和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 [ 2- 3] 。一般资料包括孩子的性别、年龄、居住地、父母职业等。采用PSQ评估儿童心理行为状态,包含48个条目,每个条目分0~3四级评分:没有此问题为0分,偶尔有一点或表现轻微为1分,常常出现或较严重为2分,很常见或十分严重为3分。量表一共包含品行问题、学习问题、身心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6个因子。所有得分相加得总分,得分高提示存在问题。

1.3 调查方法

采取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20年3月13至15日通过问卷星在微信群及朋友圈中发放调查问卷。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告知参与者此次调查的目的及意义,自愿填写,要求填写者为孩子的主要照料者,不能居家的医务人员可与孩子的主要照料者讨论后填写,同时保证研究对象的知情权。本研究方案经武汉市第三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武三医伦KY2020-071)。

1.4 问卷质量控制

相同IP地址只能作答一次,并且通过IP地址剔除湖北省外的问卷,问卷全部填写完毕方可提交,进行后台实时监控,剔除答题时间过短(少于150 s)的问卷,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x ± s)描述。父母职业状态对PSQ得分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符合方差齐性的采用LSD- t检验进行事后两两比较,方差不齐的采用Tamhane T2进行事后检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91份,其中男性207名(52.9 %),女性184名(47.1 %);3~<6岁91名(23.3 %),6~<10岁183名(46.8 %),10~16岁117名(29.9 %);父母均为医务人员87名(22.3 %),父母一方为医务人员139名(35.5 %),父母均非医务人员165名(42.2 %)。

2.2 不同年龄段医务人员子女与非医务人员子女心理行为比较

无论父母是否为医务人员,3~<6岁儿童的PSQ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 表 1。结果提示,父母是否为医务人员对3~<6岁儿童心理行为状态的影响不大。

表1 父母是否为医务人员对3~<6岁儿童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得分的影响

Table 1 The influence of whether parents are medical staff or not on PSQ scores of children aged 3- < 6 years  ( x ± s)

组别

n

品行问题

学习问题

身心问题

多动-冲动

焦虑

多动指数

总分

父母均非医务人员

33

0.59±0.36

0.74±0.56

0.06±0.13

0.58±0.48

0.31±0.36

0.60±0.41

2.89±1.74

父母一方为医务人员

37

0.42±0.33

0.49±0.44

0.04±0.08

0.33±0.33

0.29±0.30

0.38±0.34

1.94±1.52

父母均为医务人员

21

0.46±0.40

0.50±0.39

0.02±0.09

0.52±0.56

0.27±0.38

0.51±0.44

2.29±1.98

F

2.11

2.88

1.11

3.04

0.08

2.78

2.66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无相关数据.

父母均为医务人员的6~<10岁儿童多动-冲动因子得分、学习问题因子得分和总分均高于父母均非医务人员的同龄儿童,学习问题因子得分高于父母一方为医务人员的同龄儿童;父母一方或均为医务人员的子女焦虑因子得分高于父母均非医务人员的子女,见 表 2。结果提示,对于6~<10岁儿童,医务人员的子女多动-冲动因子、学习问题、焦虑因子等心理行为状态及总分高于非医务人员的子女。

表2 父母是否为医务人员对6~<10岁儿童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得分的影响

Table 2 The influence of whether parents are medical staff or not on PSQ scores of children aged 6- < 10 years  ( x ± s)

组别

n

品行问题

学习问题

身心问题

多动-冲动

焦虑

多动指数

总分

父母均非医务人员

94

0.41±0.30

0.64±0.46

0.07±0.17

0.38±0.40

0.24±0.26

0.44±0.33

2.18±1.47

父母一方为医务人员

57

0.47±0.46

0.70±0.46 *

0.07±0.13

0.50±0.54

0.38±0.39 *

0.53±0.45

2.64±2.08

父母均为医务人员

32

0.54±0.32

0.91±0.47 *#

0.06±0.09

0.63±0.52 *

0.36±0.39 *

0.60±0.37

3.11±1.80 *

F

1.73

4.29

0.06

3.62

3.71

2.63

3.75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无相关数据.与父母均非为医务人员比较, * P<0.05;与父母一方为医务人员组比较, # P<0.05.

父母一方为医务人员的10~16岁儿童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多动-冲动、多动指数及总分低于父母均为医务人员或父母均非医务人员的儿童,而身心问题、焦虑因子得分与其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 表 3。结果提示,父母一方为医务人员的10~16岁组儿童心理行为状态优于父母均为医务人员或父母均非医务人员的儿童。

表3 父母是否为医务人员对10~16岁儿童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得分的影响

Table 3 The influence of whether parents are medical staff or not on PSQ scores of children aged 10-16 years  ( x ± s)

组别

n

品行问题

学习问题

身心问题

多动-冲动

焦虑

多动指数

总分

父母均非医务人员

38

0.52±0.40 *

0.89±0.60 *

0.11±0.17

0.49±0.56 *

0.31±0.36

0.53±0.42 *

2.85±1.95 *

父母一方为医务人员

45

0.30±0.28

0.47±0.46

0.08±0.21

0.15±0.25

0.19±0.24

0.25±0.25

1.44±1.34

父母均为医务人员

34

0.50±0.49 *

0.85±0.70 *

0.09±0.17

0.36±0.37 *

0.24±0.25

0.49±0.41 *

2.53±1.81 *

F

4.22

6.61

0.34

7.30

1.69

7.37

7.89

P

<0.05

<0.01

>0.05

<0.01

>0.05

<0.01

<0.01

“—”:无相关数据.与父母一方为医务人员比较, * P<0.05.

3 讨论

为阻断COVID-19疫情的蔓延,2020年1月27日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儿童青少年被迫延迟开学,继续居家。儿童良好的行为模式及心理发育的成熟需要一个稳定和有安全感的环境 [ 4] ,而家庭是学龄前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 家庭功能的正常运行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有研究显示,儿童家庭教养行为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 [ 5- 6] 。学习理论及心理动力学模式均认为,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是要有良好、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 父母的心理健康状态对子女的心理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此次COVID-19疫情短时间内暴发,患者人数剧增,广大医务工作者长期坚守在抗疫一线,疫情期间医务人员存在焦虑、情绪问题、躯体化症状、恐惧等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 7- 8] , Beidel等 [ 9] 考察了7~ 12岁儿童及其父母的心理健康状态,发现有焦虑或抑郁症状父母的子女出现焦虑障碍的风险较高。

本次调查发现,儿童年龄和父母是否为医务人员是影响儿童PSQ得分的因素。对3~<6岁儿童而言,无论父母是否为医务人员,其子女的PSQ得分在各因子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年龄段的儿童处于学龄前阶段,是运动、认知、情绪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在此时期的儿童开始更多接触社会,但社会关系主要是家庭成员和同伴,社会活动主要是游戏,学习也常常在游戏中进行。由于认知发展的特点,他们常见的害怕为想象中的事物,对疾病、死亡等并不会产生过多的害怕,而在亲子关系中尽管对父母仍然很依恋,但分离焦虑减轻了很多,依恋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可以通过依恋的物品安抚自己,暂时代替对家长的依恋 [ 10] ,并且现在通信发达,即使父母不在家也会通过微信等与孩子视频沟通。因此,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医务人员与非医务人员子女PSQ得分在各因子水平均无显著差异。

6~<10岁的儿童处于从幼儿期向学生时代过渡的阶段,以学习为主取代了以游戏为主,学校逐渐成为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儿童心理发展的许多方面有显著变化,逐渐能够理解抽象的概念,对疾病产生害怕,在学习上有意注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被动的,需要老师或家长督促。Aunola等 [ 11] 发现缺乏父母行为控制会增加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疫情隔离期间,父母均为医务人员时,由于工作原因缺乏对子女足够的陪伴、关怀和监管,会导致其子女多动-冲动因子得分及总分高于非医务人员子女。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学习任务开始变得繁重,疫情期间教育部鼓励各地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保证“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而6~<10岁的儿童为刚进入小学或处于小学低年级,作为新兴事物的“网课”给学习增加了难度,父母均为医务人员的子女缺少家长的帮助和指导,导致学习问题因子得分高于父母均非医务人员和父母一方为医务人员的子女。有学者对学龄儿童的追踪研究发现, 父母焦虑水平比较高的儿童比父母心理健康的儿童患焦虑障碍的可能性要高3.5倍 [ 12] ;刘坤等 [ 13] 调查发现此次疫情期间一线医务人员的亲属心理健康状态,尤其是配偶心理状态总体较差,加上疫情期间对作为医务人员的父母产生担忧,从而导致父母一方为医务人员的子女比非医务人员的子女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对10~16岁儿童而言,他们开始步入青春期,此时生理迅速成熟,心理也在发生剧烈转变。成人感的形成和独立意向的明显增强是青春期心理发育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在这一时期,青少年为表现自我的独立,有意识地显露出对父母、成人的反抗情绪和疏远意图,同龄化交往的倾向异常明显,并通常以结盟的方式来寻求对抗身边的不稳定 [ 14] 。而在疫情期间,学校停课,学生居家隔离,与同龄人的交往明显受限和减少,父母双方均为医务人员时疫情期间长期不能回家,缺乏对子女的正常陪伴、管教和引导;而父母均为非医务人员时疫情期间家人被迫长时间相处,父母的关系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而且这个阶段儿童青少年的学业任务加重,部分还面临升学压力,相对于父母一方为医务人员的子女更容易出现诸如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多动-冲动等心理和行为的问题。此阶段的儿童情绪往往更容易受同龄人的社交、学习压力等影响,而且情绪的调节也更趋于成熟,故医务人员子女和非医务人员子女在身心问题和焦虑情绪无明显差异。

根据爱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人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都有其主要的发展任务, 如果某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没有很好地完成, 容易出现行为异常或人格缺陷。如果儿童的行为问题和情感障碍得不到及时引导, 不仅会妨碍其身心的正常发展, 也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特征和行为都产生不良影响, 可能导致成人时期的情感障碍和反社会行为 [ 15] 。因此,我们呼吁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救援策略和预案中,应高度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反应,特别是疫情严重地区和抗击疫情一线人员子女的心理状态。在疫情结束后仍然需要持续较长时间的关注,做到早预防、早筛查、早识别、早诊断、早干预,以减少疫情带来的心理损害和后续的心理社会问题,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

本研究基于客观因素,未能就亲子关系、家庭环境等深层次的研究展开调查,并且未能减少医务人员与非医务人员因职业差别造成的“群内优势效应”,今后的研究需要在这些方面进一步完善。

References

  • 1.何 宏灵, 惠 玲文, 杨 玉凤. 医务工作者子女SARS心态对照研究.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yxllx200503015.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5;18(3):39–41. [何宏灵, 惠玲文, 杨玉凤.医务工作者子女SARS心态对照研究[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5, 18(3):39- 41. ] [Google Scholar]
  • 2.唐 慧琴, 忻 仁娥, 徐 韬园. 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修正版)的应用研究. 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1153994. 上海精神医学. 1993;5(4):246–248. [唐慧琴, 忻仁娥, 徐韬园.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修正版)的应用研究[J]. 上海精神医学, 1993, 5(4):246-248. ] [Google Scholar]
  • 3.苏 林雁, 李 雪荣, 黄 春香, et al. 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的中国城市常模.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1;9(4):241–243. doi: 10.3969/j.issn.1005-3611.2001.04.001. [苏林雁, 李雪荣, 黄春香, 等.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的中国城市常模[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1, 9(4):241-243. DOI:10.3969/j.issn.1005-3611.2001.04.001. ] [DOI] [Google Scholar]
  • 4.王 福席, 孙 振晓, 崔 义才. 临沂市农村中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0;9(1):17–19. doi: 10.3760/cma.j.issn.1674-6554.2000.01.006. [王福席, 孙振晓, 崔义才.临沂市农村中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0, 9(1):17-19. DOI:10.3760/cma.j.issn.1674-6554.2000.01.006. ] [DOI] [Google Scholar]
  • 5.邓 晓苑, 谢 友许, 林 伟成, et al.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教养行为关系的研究. 中国医学创新. 2015;12(19):97–99. doi: 10.3969/j.issn.1674-4985.2015.19.033. [邓晓苑, 谢友许, 林伟成, 等.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教养行为关系的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19):97-99. DOI:10.3969/j.issn.1674- 4985.2015.19.033. ] [DOI] [Google Scholar]
  • 6.陈静静.郑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相关研究[D].郑州: 郑州大学, 2011.
  • 7.张 瑶, 张 西京, 彭 嘉熙, et al. 武汉抗新冠肺炎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调查. http://kns8.cnki.net/KCMS/detail/44.1503.R.20200311.0813.002.html. 热带医学杂志. 2020 [张瑶, 张西京, 彭嘉熙, 等.武汉抗新冠肺炎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调查[J]. 热带医学杂志, 2020. ] [Google Scholar]
  • 8.钟 燕萍, 黄 洁莹, 谢 志伟, et al. 首批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及干预效果研究. 全科护理. 2020;18(8):955–957. doi: 10.12104/j.issn.1674-4748.2020.08.053. [钟燕萍, 黄洁莹, 谢志伟, 等.首批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及干预效果研究[J]. 全科护理, 2020, 18(8):955-957. DOI:10.12104/j.issn.1674- 4748.2020.08.053. ] [DOI] [Google Scholar]
  • 9.BEIDEL D C, TURNER S M. At risk for anxiety: Ⅰ. Psychopathology in the offspring of anxious parents.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7;36(7):918–924. doi: 10.1097/00004583-199707000-00013. [BEIDEL D C, TURNER S M. At risk for anxiety: Ⅰ. Psychopathology in the offspring of anxious parents[J].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7, 36(7):918-924. DOI:10.1097/00004583-1997070 00-00013. ]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10.金 星明, 静 进. 发育与行为儿科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p. 40. [金星明, 静进. 发育与行为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40. ] [Google Scholar]
  • 11.AUNOLA K, NURMI J E. The role of parenting styles in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 Child Dev. 2005;76(6):1144–1159. doi: 10.1111/j.1467-8624.2005.00841.x. [AUNOLA K, NURMI J E. The role of parenting styles in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J]. Child Dev, 2005, 76(6):1144-1159. DOI:10.1111/j.1467-8624.2005.00841.x. ]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12.MERIKANGAS K R, AVENEVOLI S, DIERKER L, et al. Vulnerability factors among children at risk for anxiety disorders. Biol Psychiatry. 1999;46(11):1523–1535. doi: 10.1016/s0006-3223(99)00172-9. [MERIKANGAS K R, AVENEVOLI S, DIERKER L, et al. Vulnerability factors among children at risk for anxiety disorders[J]. Biol Psychiatry, 1999, 46(11):1523-1535. DOI:10.1016/s0006-3223(99)00172-9. ]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13.刘 坤, 张 蒙, 刘 争, et al.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一线医务人员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护士进修杂志. 2020;35(9):819–823. doi: 10.16821/j.cnki.hsjx.2020.25.011. [刘坤, 张蒙, 刘争, 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一线医务人员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护士进修杂志, 2020, 35(9):819-823. DOI:10.16821/j.cnki.hsjx.2020.25.011. ] [DOI] [Google Scholar]
  • 14.余 小鸣. 青春期心理发展及健康促进对策.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5;13(4):333–335. doi: 10.3969/j.issn.1008-6579.2005.04.021. [余小鸣.青春期心理发展及健康促进对策[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5, 13(4):333-335. DOI:10.3969/j.issn.1008-6579.2005.04.021. ] [DOI] [Google Scholar]
  • 15.HOFSTRA M B, VAN DER ENDE J, VERHULST F C. Adolescents' self-reported problems as predictors of psychopathology in adulthood: 10-year follow-up study. Br J Psychiatry. 2001;179:203–209. doi: 10.1192/bjp.179.3.203. [HOFSTRA M B, VAN DER ENDE J, VERHULST F C. Adolescents' self-reported problems as predictors of psychopathology in adulthood: 10-year follow-up study[J]. Br J Psychiatry, 2001, 179:203-209. DOI:10.1192/bjp.179.3.203. ]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Articles from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are provided here courtesy of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