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heng Wu Yi Xue Gong Cheng Xue Za Zhi =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logoLink to Sheng Wu Yi Xue Gong Cheng Xue Za Zhi =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 2021 Oct 25;38(5):911–918. [Article in Chinese] doi: 10.7507/1001-5515.202103019

两种常见的脱细胞法对真皮脱细胞基质理化特性的影响

Effects of two common acellular methods o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dermal acellular matrix

彩仙 杨 1, 继强 郭 1,2, 景辉 王 1, 佳玉 范 1, 彦雪 邢 1, 利 张 2, 美文 安 1,*
PMCID: PMC9927432  PMID: 34713659

Abstract

目前脱细胞基质是一种治疗皮肤损伤的有效修复替代材料,但是关于其性能的系统性评价研究较少。本研究实验组采用两种脱细胞方法制备基质:一种是过氧乙酸(0.2% PAA/4% 乙醇溶液)灭菌后高渗盐水脱细胞(A 组);另一种是 γ 射线灭菌后 0.05% Trypsin 酶/EDTA 脱细胞(B 组);对照组进行 PBS 浸泡(C 组),检测三组组织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不同方法处理后,苏木精伊红(HE)染色表明 B 组脱细胞效果良好;A、B 组组织孔隙率均在 84.9% 以上;A 组压缩弹性模量(9.94 ± 3.81)MPa、B 组压缩弹性模量(12.59 ± 5.50)MPa 分别与 C 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 组脱细胞基质中胶原蛋白总含量均显著低于 C 组含量(1.662 ± 0.229)mg/g,但胶原Ⅰ/Ⅲ的比值 B 组与 C 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组织微观结构无明显差异;定性检测各组纤连蛋白和弹性蛋白与 C 组材料基本一致。因此,B 组脱细胞基质作为支架材料性能更好。实验结果说明,采用 γ 射线灭菌、0.05% Trypsin 酶/EDTA 制备的脱细胞基质可用于组织工程皮肤的构建,还可为异种真皮脱细胞基质的制备及裱衬提供参考,为静电纺丝或三维打印组织工程皮肤支架提供理化参数。

Keywords: 组织工程, 人体真皮, 脱细胞基质, 快速构建, 体外培养

引言

脱细胞基质是一种治疗皮肤损伤的有效修复替代材料[1],制备与人体真皮结构相近的脱细胞基质是当前研究的难点。真皮损伤修复手段主要有自体移植、异种真皮脱细胞基质移植、同种异体真皮脱细胞基质移植,但临床效果不一。目前,国外有关真皮脱细胞基质的主要产品有 AlloDerm 和 AlloDerm RTU 等,国内有“瑞诺”和“桀亚”等,但关于理化性质方面的系统性评价研究较少。

常用的脱细胞基质制备方法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酶处理或以上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对组织进行脱细胞处理[2-3]。由于细胞密度、基质密度、组织厚度和形状等原因,不同组织和器官脱细胞的最佳方法不同[4-7],针对皮肤组织的最优、最快组织工程皮肤构建方法报道较少[8-9]。单纯的物理脱细胞方法对细胞内容物去除效果不佳[10];化学处理方法中去垢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脱细胞效果较强,可以完全去核[11],但存在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超微结构破坏、生长因子消除和化学试剂残留等问题[12-14];生物酶处理如 Trypsin 酶可以使细胞间的蛋白质水解从而使细胞离散,可以高特异性地去除细胞残留或不良的 ECM 成分,从致密组织中完全去除细胞核[15-18]

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简化处理步骤,防止氢氧化钠等对人体会产生危害的试剂残留,选用对人体较安全的酶或高渗盐水进行脱细胞[8, 19-22],并且增加灭菌的步骤以避免未灭菌人体真皮具有传染性疾病的危害[8]。两步法处理脱细胞基质如下:采用 γ 射线和过氧乙酸(peroxyacetic acid,PAA)两种方法分别对人体皮肤组织进行灭菌[23],采用 Trypsin 酶和高渗盐水分别进行脱细胞处理。将两组材料理化参数与正常皮肤组织对比分析,得出脱细胞基质的物理结构、生物化学成分等参数,可为异种真皮脱细胞基质的制备及裱衬提供参考,为静电纺丝或三维(three-dimensional,3D)打印组织工程皮肤支架提供理化参数。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主要试剂为 DMEM 培养液(HyClone,美国)、DMSO(生工,上海)、4% 多聚甲醛(C0402,Sigma,美国)、Trypsin 酶/EDTA 液(ScienCell,美国)、过氧乙酸 AB 型(瑞泰奇,山东)、苦味酸天狼星红染液(Sirius Red,F3D,美国)、纤连蛋白染色抗体(Anti-Fibronectin Rabbit pAb,山羊抗兔二抗,赛维尔,武汉)、羟脯氨酸试剂盒(凡科维,青岛)、CCK-8(碧云天,上海)等。主要仪器为超低温冰箱(Eppendorf,德国)、CO2 培养箱(Thermo Forma,美国)、扫描电子显微镜(JSM-7100F,Jeol,日本)、原子力显微镜(L01K180,BRUKE,德国)、荧光显微成像系统(iX70,Olympus,日本)、电热鼓风干燥箱(GZX-9240MBE,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中国)、万能试验机(Instron 5544,英斯特朗上海材料试验机公司,中国)、酶标检测仪(Rayto Rt2100c,Rayto,美国)、红外光谱仪(Bruker,德国)等。

1.2. 支架材料制备

经过太原理工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收集山西白求恩医院门诊行包皮环切术的包皮标本。取样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碘伏消毒,使用含 1% 青-链霉素的 PBS(青霉素及链霉素浓度分别为 10 000 U/mL、10 000 µg/mL)浸润消毒 30 min,PBS 洗 3 遍。随机将 30 例包皮分为 3 组,A 组为过氧乙酸(0.2% PAA/4% 乙醇溶液)灭菌、高渗盐水脱细胞;B 组为 γ 射线灭菌、0.05%Trypsin 酶/EDTA 脱细胞;C 组为对照组,进行 PBS 浸泡处理。

取 A 组样品在摇床上用 0.2% PAA/4% 乙醇溶液灭菌 6 h,用含 1% 青-链霉素的无菌 PBS 冲洗,然后加入浓度为 58.5 g/L 的 NaCl 溶液 100 mL,置于 4℃ 冰箱中 24 h,最后使用含 1% 青-链霉素的无菌 PBS 摇床清洗 24 h。B 组样品使用剂量率为 1 000 Gy/h,总剂量 25 kGy 的 γ 射线照射,再以 0.05% Trypsin 酶/EDTA 液孵育 24 h,最后使用含 1% 青-链霉素的无菌 PBS 摇床清洗 24 h。C 组仅使用含 1% 青-链霉素的无菌 PBS 摇床清洗 24 h。以下检测全部在真皮上进行。

1.3. 检测指标

1.3.1. 支架显微结构检测

将 3 组样品切下后用 PBS 洗涤,甲醛溶液固定,常规乙醇梯度脱水,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脱细胞情况。将 3 组组织使用 2.5% 戊二醛磷酸缓冲液室温固定 4 h,乙醇梯度脱水后冷冻干燥样品,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并拍照,使用 Image J 统计纤维直径数值。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检测:将 2 种(n = 3)脱细胞基质以及对照组样品风干后贴附在直径 35 mm 的培养皿上,室温空气中使用一个探针(模型 NCHV,BRUKER,美国)和 1 Hz 扫描频率在轻敲模式下扫描组织表面,扫描面尺寸为 10 µm × 10 µm。使用 Nanoscope 软件对结果进行评估。

1.3.2. 孔隙率测量及生物力学压缩性能

每组支架(n = 3)冷冻干燥,每个支架干燥后称重记为 m1,置入 50 mL 含体积分数 75% 的乙醇离心管。抽真空至不再有气泡溢出,称含有乙醇和支架材料离心管 m2,将含有乙醇的支架材料取出,称剩余的乙醇及离心管 m3。按式(1)计算孔隙率(P):

1.3.2. 1

将各组支架(n = 3)制成适当尺寸,每个样品三次测量其厚度,取平均值计算其应变达到 80% 的位移,采用 Instron 5544 万能试验机,设置下降速率为 1 mm/min,结束条件为应变达到 80%。使用文献报道的模型对实验获得的载荷-位移曲线进行分析,按照式(2)计算获得皮肤的整体刚度,其中 F 表示载荷,E 为皮肤的整体刚度,a 为探针半径,s 表示位移,Inline graphic 表示泊松比,此处取值为 0.5。

1.3.2. 2

1.3.3. 胶原总含量和胶原成分比例测定

根据凡科维试剂盒组织样品处理方法处理组织并检测各组样品(n = 3)中羟脯氨酸含量,同时与标准液吸光度值绘制出的标准曲线相比,按羟脯氨酸含量占胶原总含量约 10% 换算出测试样品的胶原总含量。将石蜡切片脱蜡,苦味酸天狼星红染液浸染 1 h,苏木精复染。偏振光显微镜观察三组样品中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分布情况,通过 Image J 分析各组样品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比例。

1.3.4. 纤连蛋白和弹性蛋白检测

将石蜡切片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脱蜡和水化后,高温修复抗原;滴加 H2O2,室温孵育;滴加一滴非免疫动物血清,室温孵育;滴加一抗和二抗,室温孵育后 DAB 显色和苏木素复染。采用衰减全反射法(attenuated total refraction,ATR),在红外光谱仪波数 4 000~400 cm–1的测试条件下扫描每组样品(n = 3),采集样品的红外光谱。

1.3.5. 细胞活性检测

设置对照孔(仅有细胞),把人真皮成纤维细胞 4~6 代与脱细胞基质(n = 3)共培养于 24 孔板,接种密度为 1 000 个/孔,使用含 10% 胎牛血清的 DMEM 培养细胞 24 h 后,采用 CCK-8 孵育 1 h,在酶标仪 450 nm 处检测对照孔及各组基质的培养液吸光度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4.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数据采用平均值 ± 标准差表示,测试样本为 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为 0.05。

2. 结果

2.1. 真皮脱细胞效果及脱细胞基质的显微结构

HE 染色中苏木精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酸着蓝紫色,伊红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各组材料 HE 染色结果见图 1a。C 组作为阴性对照组,真皮中存在大量细胞,A 组基质脱细胞效果较差,分布着较多核酸成分;B 组脱细胞效果良好,基本无核酸成分。SEM 是利用二次电子信号成像来观察样品的表面形态。使用 SEM 观察了三组材料内部结构(从表面裂缝观察),由图 1b 可见三种材料内部纵横交错的纤维,呈现孔隙较均匀的三维网状结构。

图 1.

Acellularization effect and matrix internal structure of each group (Inline graphic ± SD)

各组材料脱细胞效果及基质内部结构(Inline graphic ± SD)

a. HE 染色图(Bar = 50 μm);b. SEM 观察材料内部图(Bar = 10 μm);c.各组材料纤维直径;d.各组材料纤维直径分布情况

a. HE staining diagram (Bar = 50 μm); b. SEM to observe the internal drawing of the material (Bar = 10 μm); c. fiber diameter of each group; d. fiber diameter distribution of each group

图 1

统计胶原纤维的直径,A 组为(1.2 ± 0.4)μm,B 组为(1.7 ± 0.7)μm,C 组为(1.7 ± 0.2)μm,直方图如图 1c 所示。每张图统计与随机直线相交的前 5 条纤维,每组共有 15 条纤维,分别按纤维直径小于 1、2、3、4、5 μm 统计各段的纤维直径出现的总频数,得到各组纤维分布情况如图 1d 所示。

图 1c图 1d 中纤维直径分布可以看出,与 C 组纤维直径相比,A 组较大直径的胶原纤维损失严重,表现为仅存在直径 ≤ 3 μm 的纤维,统计纤维分布发现 A 组纤维直径主要集中在 1~2 μm。从不同直径的分布情况看,不同组别之间存在一定的趋势,A 组处理方法纤维直径平均值具有低于其他组的趋势。

AFM 的分辨率为纳米量级,图 2a 是使用 AFM 观察到的三组材料表面微形貌,图 2b 是各组材料微观表面高度,图 2c 是各组材料表面粗糙度结果。A、B、C 组高度分别为(1 577.3 ± 1 204.4)、(2 451.0 ± 404.4)、(1 659.3 ± 605.4)nm;粗糙度分别为 0.746 ± 0.047、0.819 ± 0.007、0.790 ± 0.035。原子力检测支架表面 100 μm2的面积内发现最高高度和粗糙度在 A、B 与 C 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 A、B 组处理方法均未改变基质的微观结构。

图 2.

Surface microstructure of each group (Inline graphic ± SD)

各组材料表面微结构(Inline graphic ± SD)

a. AFM 高度模式图;b.各组材料表面微区高度平均值;c.各组材料表面粗糙度值

a. AFM height pattern diagram; b. average height of microzone on the surface of each group of materials; c. surface roughness of each group of materials

图 2

2.2. 脱细胞基质的孔隙率及生物力学压缩性能测试结果

固体材料孔隙率可反映材料的疏密程度。通过测量支架孔隙率,本文发现 A 组(84.9 ± 5.0)%、B 组(86.7 ± 2.1)% 相比 C 组的孔隙率(59.2 ± 9.9)% 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 P = 0.001、P = 0.000。表明细胞脱除使得组织孔隙率增大,具体数值如图 3a 所示。A 组材料的压缩弹性模量最小,为(9.94 ± 3.81)MPa;B 组材料压缩弹性模量最大,为(12.59 ± 5.50)MPa。A 组和 B 组材料的压缩弹性模量与 C 组压缩弹性模量(6.75 ± 2.20)MPa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果如图 3b 所示。

图 3.

Void fraction and modulus of elasticity in compression of each group (Inline graphic ± SD)

各组材料孔隙率及压缩弹性模量(Inline graphic ± SD)

a.各组材料孔隙率;b.各组材料压缩弹性模量。**表示 P < 0.01,***表示 P < 0.001

a. void ratio of each group of materials; b. modulus of compression elasticity of each group of materials. ** P < 0.01, *** P < 0.001

图 3

2.3. 脱细胞基质的胶原总含量及胶原Ⅰ/Ⅲ的比值

检测 A、B、C 组胶原总含量分别为(1.227 ± 0.061)、(1.255 ± 0.025)、(1.662 ± 0.229)mg/g,A、B 组中胶原蛋白总含量均低于 C 组含量,且与 C 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 P = 0.003、P = 0.004,结果如图 4b 所示。在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Ⅰ型胶原纤维显示很强的双折光性,为红色或黄色纤维,Ⅲ型胶原显示弱的双折光性,为绿色细纤维,染色结果如图 4a 所示。统计胶原Ⅰ/Ⅲ的比值,发现 B 组(1.003 ± 0.002)与 C 组(1.006 ± 0.007)相比无显著差异,但 A 组(0.999 ± 0.003)与 C 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4),直方图如图 4c 所示。

图 4.

Total collagen content and collagen ratio in each group (Inline graphic ± SD)

各组材料的胶原总含量及胶原比值(Inline graphic ± SD)

a.各组材料天狼星红染色图(Bar = 50 μm);b.各组材料胶原总含量;c.各组材料胶原比例。*表示 P < 0.05,**表示 P < 0.01

a. Sirius red staining of each group of materials (Bar = 50 μm); b. total collagen content in each group; c. proportion of collagen in each group. * P < 0.05, ** P < 0.01

图 4

2.4. 脱细胞基质的纤连蛋白染色及弹性蛋白定性

三组材料纤连蛋白均表现阳性结果,B 组阳性结果较弱,说明 B 组处理方法导致纤连蛋白含量下降,A 组阳性与 C 组程度一致,说明 A 组处理过程中未显著破坏组织的纤连蛋白,染色结果如图 5a 所示。红外谱图中存在弹性蛋白与胶原蛋白、糖胺聚糖、纤连蛋白等蛋白质都有的 1 650 cm–1附近酰胺Ⅰ、1 550 cm–1附近酰胺Ⅱ的特征峰外,还存在弹性蛋白在 3 309.8、1 651、1 539.1、1 238.2 cm–1处的四个特征吸收峰,分别对应于酰胺-A 带中的 N-H 伸缩振动吸收峰、酰胺-Ⅰ带中的 C=O 伸缩振动吸收峰、酰胺-Ⅱ带的 C-N 伸缩振动吸收峰和酰胺-Ⅲ带的 N-H 弯曲振动吸收峰,说明三组材料均存在弹性蛋白,结果如图 5b 所示。

图 5.

The results of fibronectin staining and elastin qualitative determination

各组材料纤连蛋白染色及弹性蛋白定性检测结果

a.纤连蛋白免疫组化染色(Bar = 50 μm);b.各组材料弹性蛋白红外检测结果

a. fibronectin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Bar = 50 μm); b. infrared detection results of elastin in each group

图 5

2.5. 成纤维细胞在脱细胞基质中的增殖情况

接种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后,对照组(C 组)及 A、B 组材料周围细胞生长状况如图 6a 所示,CCK-8 检测细胞活性直方图如图 6b 所示。24 h 细胞活性检测 A、B 组与对照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图 6.

Cell activity around the control hole and materials of each group

对照孔及各组材料周围细胞活性

a.对照孔及各组材料周围细胞生长状况(Bar = 100 μm);b.对照组与各组材料 CCK-8 细胞活力检测结果

a. growth of cells around the control hole and each group of materials (Bar = 100 μm); b. CCK-8 cell viability test results of control group and each group

图 6

3. 讨论

在调节生物物理刺激、生物化学和分子信号以及空间结构方面,天然 ECM 发挥着重要作用。脱细胞组织来自天然 ECM,在植入体内后,随时间延长可逐渐被患者自身的组织所取代[1]。脱细胞方案的理想目标是去除所有的细胞物质,而不影响剩余 ECM 的组成、机械完整性和生物化学活性[22],但是脱细胞过程总会造成 ECM 的改变。为了研究这种改变,本研究将脱细胞真皮基质与未脱除细胞的皮肤组织进行对比,筛选出理化性能最接近人体正常皮肤的脱细胞基质,其可用于组织工程皮肤的构建,还可为异种真皮脱细胞基质的制备及裱衬提供参考,为静电纺丝或 3D 打印组织工程皮肤支架提供理化参数。

本文使用了两种常用的组织移植物灭菌方法:γ 射线和 PAA。这两种方法灭菌操作简便、高效、安全。γ 射线照射可去除细胞中易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的成分,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和脱细胞猪角膜等材料的灭菌[24-26]。由于 γ 射线穿透性强,灭菌同时可因电离作用使细胞死亡。已有研究表明 PAA 可以在低浓度下灭活病毒、真菌和细菌,同时可通过电子转移氧化细胞膜上的基团,从而引发细胞死亡,产生的副产物为水、氧和二氧化碳[3],对人体较安全。此外,有研究指出先灭菌有利于提高细胞的脱除效率[8],故本文使用这两种灭菌方法作为脱细胞的前处理。

脱细胞真皮基质要脱除具有免疫抗原性的细胞,本文通过 HE 染色发现 B 组无核酸成分,脱细胞效果优于 A 组,说明酶对细胞脱除具有显著的效果。使用 SEM 和 AFM 观察材料微观结构[27-31],结果显示 A、B 组材料在微观结构方面与 C 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 A 组纤维直径相对 B 组与 C 组较小,提示 PAA 灭菌后高渗盐处理对纤维直径的破坏较大。

孔隙率反映材料内部的疏松程度,孔隙率越大,材料内部越疏松,细胞越容易长入材料内部。A、B 组孔隙率均远大于对照组 C 组,而 A 组与 B 组孔隙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方法处理的基质内部孔隙基本一致。一般方法的支架孔隙率约为(74.28 ± 2.06)%[32-34],而本研究的脱细胞真皮基质孔隙率为(84.9 ± 5.0)% 和(86.7 ± 2.1)%,高于传统方法。检测发现正常组织中间也存在空隙,对比正常组织孔隙率可间接证明本文细胞脱除的有效性。较大的孔隙率初步表明本文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结构便于细胞长入[35-36]。支架移植后需要包扎治疗,承受压力,故本研究检测脱除细胞前、后的支架压缩弹性模量[37],结果表明 A 组高渗盐水处理、B 组酶处理后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压缩弹性模量接近正常皮肤,说明脱细胞处理未影响基质压缩弹性模量。

为了探索本文脱细胞基质在化学组分上是否有利于细胞长入,我们检测了样品脱细胞前、后的组分及含量变化。检测胶原总含量变化发现,与 C 组相比,A、B 组胶原总含量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 P < 0.01)。A 组或许是酸性环境加速了胶原蛋白的水解,B 组或许是 γ 射线使胶原缺失[3]。Ⅰ、Ⅲ型胶原是皮肤中含量最多的两种胶原成分,分别占皮肤胶原总量的 80%~85% 和 10%~15%[38],据文献报道胶原比例与人的年龄与取皮位置有关[39-41],成人Ⅰ/Ⅲ型胶原比值范围为 1~2。本研究检测这两种胶原比例比值约为 1,与邱林[42]报道的比值 1.2~1.3 相近,且经处理后胶原比例在 B 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 B 组很好地保留了胶原比例,即 γ 射线灭菌、酶处理未显著破坏胶原Ⅰ/Ⅲ的比例。两组基质脱细胞后胶原蛋白总含量均有所下降,但是 B 组Ⅰ/Ⅲ型胶原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 B 组脱细胞后细胞外基质的改变较小。

纤连蛋白可影响细胞的黏附、迁移,本文 B 组纤连蛋白明显少于 C 组,暗示 γ 射线照射和酶处理会使基质损失一部分纤连蛋白,而 PAA 灭菌、高渗盐水脱细胞的纤连蛋白保留效果较好。弹性纤维蛋白与支架弹性相关,故本文通过红外光谱图定性检测了脱细胞前、后各组弹性蛋白[43],发现 A、B 组与对照组均出现弹性蛋白特征峰,说明两组脱细胞方法对弹性蛋白无影响。脱细胞支架使用目的是要植入人体,要求脱细胞基质对细胞无毒性。A、B 组材料的生物学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猜测与支架的微观形貌结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关,与材料的化学组分结构、成分相近有关。

综上所述,A 组与 B 组性能对比发现,A 组纤连蛋白保留较好,但细胞脱除效果不如 B 组;B 组对胶原比例的破坏低于 A 组,且细胞脱除效果优于 A 组;基质与细胞共培养 24 h 以上发现,A、B 组基质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这只是短期的培养,若要应用于人体,后期需要检测材料与细胞共培养较长时间细胞的生长状态。

4. 结论

本文认为 γ 射线灭菌后,Trypsin 酶脱细胞对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理化特性无显著破坏作用,其制备的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理化特性较 PAA 灭菌后高渗盐脱细胞更接近于对照组。故本文认为 γ 射线灭菌、0.05% Trypsin 酶/EDTA 脱细胞制备脱细胞基质性能较好。本文中 γ 射线灭菌后,Trypsin 酶脱细胞构建的脱细胞基质不仅可以直接用于组织工程皮肤的构建,还可为异种真皮脱细胞基质的制备及裱衬提供参考,为静电纺丝或 3D 打印组织工程皮肤支架提供理化参数。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Funding Statement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70934)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References

  • 1.范志强, 刘雯恩, 周艳芳, 等 脱细胞生物支架的研究进展. 医学综述. 2019;25(14):2788–2793. doi: 10.3969/j.issn.1006-2084.2019.14.016. [DOI] [Google Scholar]
  • 2.Crapo P M, Gilbert T W, Badylak S F An overview of tissue and whole organ decellularization processes. Biomaterials. 2011;32(12):3233–3243. doi: 10.1016/j.biomaterials.2011.01.057. [DOI]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 3.Matuska A M, McFetridge P S The effect of terminal sterilization on structural and biophysical properties of a decellularized collagen-based scaffold; implications for stem cell adhesion. J Biomed Mater Res B Appl Biomater. 2015;103(2):397–406. doi: 10.1002/jbm.b.33213. [DOI]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 4.陆莹莹, 许争, 温东朋, 等 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组织缺损研究进展.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17;40(1):58–6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81.2017.01.013. [DOI] [Google Scholar]
  • 5.Daugs A, Hutzler B, Meinke M, et al Detergent-based decellularization of bovine carotid arteries for vascular tissue engineering. Ann Biomed Eng. 2017;45(11):2683–2692. doi: 10.1007/s10439-017-1892-7.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6.Floy M E, Mateyka T D, Foreman K L, et al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cardiac stromal cel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Stem Cell Res. 2020;45:101831. doi: 10.1016/j.scr.2020.101831. [DOI]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 7.何晶, 敖强 制备细胞外基质材料组织脱细胞方法的研究与热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24(927):7–14. [Google Scholar]
  • 8.Wojciech L, Glik J, Agnieszka K, et al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in the production of a biovital skin graft based on human acellular dermal matrix produced in house and in vitro cultured human fibroblasts. J Biomed Mater Res B Appl Biomater. 2018;106(2):726–733. doi: 10.1002/jbm.b.33883.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9.许洁, 金冰慧, 赵应征 大鼠子宫去细胞支架及其细胞外基质凝胶的制备.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18;35(2):237–243. doi: 10.7507/1001-5515.201704070. [DOI]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 10.Lehr E J, Rayat G R, Chiu B, et al Decellularization reduces immunogenicity of sheep pulmonary artery vascular patches.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11;141(4):1056–1062. doi: 10.1016/j.jtcvs.2010.02.060.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11.Yang B, Zhang Y, Zhou L, et al Development of a porcine bladder acellular matrix with well-preserved extracellular bioactive factors for tissue engineering. Tissue Eng Part C Methods. 2010;16(5):1201–1211. doi: 10.1089/ten.tec.2009.0311.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12.Ott H C, Clippinger B, Conrad C, et al Regeneration and orthotopic transplantation of a bioartificial lung. Nat Med. 2010;16(8):927–933. doi: 10.1038/nm.2193.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13.Reing J E, Brown B N, Daly K A, et al The effects of processing methods upon mechanical and biologic properties of porcine dermal extracellular matrix scaffolds. Biomaterials. 2010;31(33):8626–8633. doi: 10.1016/j.biomaterials.2010.07.083. [DOI]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 14.Du L, Wu X, Pang K, et al Histological evaluation and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an acellular porcine cornea scaffold. Br J Ophthalmol. 2010;95(3):410–414. doi: 10.1136/bjo.2008.142539.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15.Badylak S F, Freytes D O, Gilbert T W Reprint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as a biological scaffold materi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cta Biomaterialia. 2015;23(Suppl):S17–S26. doi: 10.1016/j.actbio.2015.07.016.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16.韩巧芳 胰蛋白酶的作用机理. 生物学教学. 2007;264(12):63. doi: 10.3969/j.issn.1004-7549.2007.12.045. [DOI] [Google Scholar]
  • 17.王鹏, 张刚, 李毅, 等 去细胞组织工程异种瓣膜支架制备方法的比较研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13(5):3041–3044. [Google Scholar]
  • 18.Gorschewsky O, Puetz A, Riechert K, 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one-patellar tendon-bone allografts. Biomed Mater Eng. 2005;15(6):403–411. [PubMed] [Google Scholar]
  • 19.田广招, 杨振, 查康康, 等 脱细胞软骨基质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951(22):107–112. [Google Scholar]
  • 20.付勇, 廖斌, 于风旭, 等 脱细胞肠系膜制备生物膜支架的实验研究. 医用生物力学. 2020;35(1):96–100. [Google Scholar]
  • 21.郑建明, 顾汉卿 三种常用脱细胞技术的比较研究.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06;17(2):38–41. [Google Scholar]
  • 22.李宝兴, 马绍英, 李宝明. 一种同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制备方法: 201110134511.9. 2011-10-19.
  • 23.胡欣欣. γ射线照射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 济南: 山东大学, 2015.
  • 24.孙建宇 60Co-γ射线辐照灭菌在中药及制剂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药师. 2006;9(5):464. doi: 10.3969/j.issn.1008-049X.2006.05.040. [DOI] [Google Scholar]
  • 25.王思颖. 辐照消毒与纳米微囊化对骨形态发生蛋白活性的影响研究. 天津: 天津大学, 2015.
  • 26.Islam M M, Sharifi R, Mamodaly S, et al Effects of gamma radiation sterilization on the structur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decellularized corneal xenografts. Acta Biomaterialia. 2019;96:330–344. doi: 10.1016/j.actbio.2019.07.002. [DOI]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 27.涂秋芬, 张怡, 李艳, 等 一种新型的脱细胞组织工程血管支架的构建和评价.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7;24(2):379–384. doi: 10.3321/j.issn:1001-5515.2007.02.031.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28.张华, 周团锋, 杨雪, 等 口腔内 3 种合金共存下的离子析出及表面粗糙度的改变. 上海口腔医学. 2020;29(1):46–51. [Google Scholar]
  • 29.关燕清, 钟辉珍, 王笑春, 等 肿瘤坏死因子-α的光化学修饰及其固定化研究.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6;23(2):346–349. doi: 10.3321/j.issn:1001-5515.2006.02.027.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30.Feyza G, Bukem T, Etinkaya A, et al The effect of thickness on surface structure of rf sputtered TiO2 thin films by XPS, SEM/EDS, AFM and SAM. Vacuum. 2020;182:109766. doi: 10.1016/j.vacuum.2020.109766. [DOI] [Google Scholar]
  • 31.Javid A, Hekmatshoar M, Hedayatifar L, et al Effect of surface roughness o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hardness of silver plated copper. Mater Res Express. 2019;6(3):036407. [Google Scholar]
  • 32.魏坤, 辛勇, 艾凡荣 海藻酸钠/纳米氧化锌/生物活性玻璃多孔支架的制备及表征. 硅酸盐通报. 2019;38(278):200–206. [Google Scholar]
  • 33.Dhasmana A, Singh L, Roy P, et al Silk fibroin protein modified acellular dermal matrix for tissue repairing and regeneration. Mater Sci Eng C Mater Biol Appl. 2019;97:313–324. doi: 10.1016/j.msec.2018.12.038.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 34.姜涛, 张爱君, 李雪阳, 等 人新型脱细胞真皮制备及性状分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20(7):1006–101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07.013. [DOI] [Google Scholar]
  • 35.王灵平. 猪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济南: 山东大学, 2011.
  • 36.孙伟. 新型猪膀胱脱细胞基质的制备与理化性能表征. 济南: 山东大学, 2019.
  • 37.Sneddon I N The relation between load and penetration in the axisymmetric boussinesq problem for a punch of arbitrary profile. Int J Eng Sci. 1965;3(1):47–57. doi: 10.1016/0020-7225(65)90019-4. [DOI] [Google Scholar]
  • 38.王成, 荣艳华, 沈佘明, 等 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中Ⅰ型和Ⅲ型胶原的含量与比例. 山东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6;54(11):64–67. [Google Scholar]
  • 39.宋维旭, 伍津津, 鲁元刚, 等 天狼猩红-偏振光检测组织工程皮肤中胶原的观察. 重庆医学. 2007;36(5):450–453. doi: 10.3969/j.issn.1671-8348.2007.05.029. [DOI] [Google Scholar]
  • 40.刘建国, 王素华, 郑姗姗, 等 稀土氧化钕粉尘染毒大鼠不同时间点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含量及 IL-12 表达的研究.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5;5(3):189–193, 201. [Google Scholar]
  • 41.刘策励, 赵雄飞, 黎鳌, 等 烧伤后不同类型胶原在增生性瘢痕发生中的作用研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01;5(10):36–37.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1.10.020. [DOI] [Google Scholar]
  • 42.邱林. 不同年龄增生性瘢痕的胶原构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重庆: 重庆医科大学, 2002.
  • 43.王晓丽. 弹性蛋白的改性研究. 天津: 天津大学, 2007.

Articles from Sheng Wu Yi Xue Gong Cheng Xue Za Zhi =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re provided here courtesy of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RESOURCES